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这家医院很与众不同
作者:潘勇卫 李薇薇 刘瑄 访问量:
22
2024-11

潘勇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创伤骨科执行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臂丛神经炎发病机理研究;骨科手术机器人研究;骨折微创治疗研究。2011年8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李薇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清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面修复,瘢痕机理研究,器官再造,及面部三维动态评估。2011年3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刘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眼科临床药理学,青光眼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角膜疾患,角膜移植手术;白内障,各类型青光眼,干眼症以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2011年11月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采访实录

采访人:是什么原因让当年的您加入这家全新的医院?请您回忆一下当时入职时的场景。

潘勇卫:我之前是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医生。有一天,玉泉医院的左焕琮院长通过一个我认识的医生找我谈话,问我有没有换工作的想法。我考虑到积水潭医院人才济济,换个环境可能发展空间更大,但我也担心新医院还没建成,会影响我的临床工作。我犹豫了很久,还和家人商量,后来又和左院长见了几次面,还是没有答应。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的是王澍寰院士。王澍寰院士说这可能是个机会,只要安排好开业前的临床工作就可以去试试,我最敬重的另一位恩师也支持我出来闯一闯,所以我决定加入清华长庚医院。虽然医院开业是在我入职三年后,但我一直在为在医院的工作做准备。

李薇薇:我比潘勇卫主任入职更早,他属于调动,我是求职。清华医院筹备处发布了全球招募医师的信息,那时我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读博士后,看到信息后写了求职信,发送了材料。我还专程回国到清华大学旁边的华业大厦筹备处,见到了周月红老师,沟通后感觉这家医院很与众不同,在人事管理方面很人性也很科学。之后我回到日本等消息。面试时,面试官问我为什么选择这家医院,我回答说我曾经在武汉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工作过4年,后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跟着老师读了三年博士,然后出国。一方面是老师的推荐,另一方面是台湾长庚整形外科在世界上排名很靠前,清华长庚的整形外科对我有很大吸引力,所以在医院还在筹建阶段我就决定加入了。

我在2011年3月入职,6月在华业大厦进行了一个月的台湾长庚HIS系统培训,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我作为医院第一批人员到厦门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学习了13个月,然后回到北京。

刘瑄:我是2011年11月办的入职。在此之前,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主要是做实验室工作,但我还是更热爱临床,就在网上找医院招聘信息。我在2011年5月请了20天假,回国面试,面试过程中还专门来天通苑看了看在建的医院,不过那时这里还是一个建筑工地。周月红老师面试后基本同意,我就回美国结束了那边的工作。当时我有几个选择,可以去的几家医院都是北京很不错的三甲医院,但是权衡之后,我觉得清华长庚医院有新的想法和模式,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就医体验,所以我决定加入。

采访人:在刚刚入职的时候,您遇到过哪些挑战?

潘勇卫:在开业之前,我就知道医院的发展需要时间。开业之初,虽然我们科室人手少,但来就诊的病人可不少。我带领的骨科团队除了我之外就没有上级医生,手术质量的把控都要由我来决定,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在原来的医院,有很多高年资的医生和同事可以商量。而在清华长庚医院,团队很年轻,如何保证手术质量以及培养年轻医生快速成长是我面临的问题。一年多以后,从301医院调来了肖嵩华主任和蔡谞主任,我们的队伍壮大了,应对医疗技术困难也更加从容了。

李薇薇:我入职后,因为医院还没有开业,我不能脱离临床,所以医院安排我到301医院整形外科进修了一年,时间是从2012年8月到2013年8月。2013年10月到12月,我又到了台湾长庚医院去学习,在那里待8周。那段时间虽然学习任务很重,但是收获很大,让我受益终生。

刘瑄:我入职后被派到厦门长庚医院学习和工作。我原来是青光眼专业的,厦门长庚医院定期会有台湾医生过来指导,包括白内障、眼表、角膜移植等专业。我在那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北京,又到301医院学习白内障相关知识。2014年3月,我得到资助,又去美国洛杉矶的研究所学习了半年。

我们开业是在2014年11月,当时医院没有医保,眼科又比较特殊,很专科化,所以我们科的病人不多,只有我和王韧琰两个医生工作,我上午她下午。2015年5月,胡运韬主任加入之后,人员才逐渐增加。

采访人:作为中青年医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哪些帮助?

潘勇卫:医院对我们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包括建立与顶级医院的联系,以及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联系和学习机会对我们一直很有帮助。

李薇薇:现在我的同行因为我在清华长庚医院工作,都很羡慕我。我们整形外科长庚是一流的,我们有机会和顶级医生交流,学术探讨也更加便捷,遇到困难求助时能很快得到反馈,这是其他医院很难做到的。

刘瑄:医院给我们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开拓眼界,看到大专家们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实践机会,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平台。清华长庚医院按照我们的要求筹建眼科的诊室、检查设备和手术室操作设备,对标协和医院和台湾长庚医院。我们把两边科室的设备列了一个清单,医院就按照清单准备设备,所以我们眼科在筹建时设备几乎是北京市最好的,这对中青年医生的发展非常有利。

采访人:在工作中,您感受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哪些有别于其他医院的特质?

潘勇卫:清华长庚医院秉承了台湾长庚医疗的优秀理念,比如以人为本。在运行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为患者着想的理念。例如,对于一些经济上困难的患者,医院有相应的基金给予减免费用,让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我曾经接诊过一个高处坠落伤的患者,脊柱骨折,双腿多发骨折,治疗费用要二三十万,医院通过社服基金减免了很多费用,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并顺利康复出院。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职工的心中,也促使我们在诊治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去考虑治疗方案和手段,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李薇薇:清华长庚医院很显著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曾经接诊过一个11岁的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在2017年暑假来就诊。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治疗不是我的专长,但我之前在台湾长庚医院学习时,观摩过桃源长庚医院的陈国鼎教授做唇腭裂手术,他对唇腭裂术后继发畸形处理得很好。我就查阅了陈教授的相关文献,还和他的助理取得联系,把患者的情况拍了照片发给他,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手术方案。在2017年7月,我给患者做了鼻基底修复和唇裂瘢痕改型,还告诉患者18岁时可能还需要再做一次手术。2024年7月,孩子18岁时,孩子妈妈联系我,我又给患者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包括鼻子调整和上唇瘢痕、唇珠再造。这个患者和家属一直和我有联系,我也很欣慰看到时隔多年还回来继续治疗的患者恢复得很好。

刘瑄:清华长庚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的差别在于给病人的体验感很好。我们每天出门诊都有跟诊护士会给病人做耐心的解释,如果病人不能及时到诊,会电话通知家属,安排检查时间等。我们主要服务天通苑社区居民,经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近视,同时也有中年人带着年迈的父母来做白内障手术。这说明清华长庚医院得到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信任。

采访人: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十余年里,您经历过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潘勇卫:2015年11月,医院进入医保,这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7年,医院成为A类医保定点医院,患者不需要转医保关系就可以直接来医院看病。那时病人数量大幅增加,这对我们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工作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我能感觉到医院在全身心地为发展投入资源。

李薇薇:我讲一个和我们科室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我们医院刚开业时执照上没有医疗美容科,随着医院的发展,我们申请了医疗美容科资质,涉及现场评审和验收。2015年8月12日是医疗美容科现场评审的日子,当时我负责医疗美容科,8月3日我刚生完宝宝才9天,但因为科里大夫少,还要协调皮肤科和口腔科,文书工作由科里大夫完成。我在评审会上做了相关汇报,现场答辩,虽然医院是新医院,但还是通过了评审。拿下这个资质后,对我们三个科室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业务量也得到了提升。

刘瑄:眼科从2014年开业时的两位主治以上医生和两位住院医共4人,到2023年已经有高级职称9人,主治以及住院医有11人,总共20人,年门诊量也达到了6万人次。2018年我们开始招收进修医生,以及清华医学院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与医院共同经历的重要阶段。

采访人:您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期待?

潘勇卫:我们医院前十年主要是拓展业务量,提高医疗质量,这是为了生存。未来十年,我们一定要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所提升,才能符合清华大学对医院的要求。除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医院品牌外,教学和科研要齐头并进,以进一步提升清华长庚医院的影响力。

李薇薇:我们整形外科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2个人,人才梯队越来越合理。经过前十年的历练,我相信在后面十年的发展中,我们科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因为我们招收了不少骨干,科研方向也比较精准,我相信20 周年庆时,我们会给医院交一个更满意的答卷。

刘瑄:二期工程竣工后,医院会给我们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今后可能会发展到50人甚至100人。我相信我们眼科一定会在医疗、科研、教学这三方面有大突破。伴随二期的投入使用,医院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