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医院成长史
口述医院成长史丨相信再过10年,我们定会在更多领域走到前列
作者:王仲 访问量:
28
2024-11

王仲,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科与健康医学部部长,全科医学科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全科医学发展工作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全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全科医学会常委;教育部医学人文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医师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采访实录

采访人:请您回忆一下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的初心。

王仲:我在北京协和医院主要在急诊科和教育处工作。来清华长庚医院有两个原因。其一,我本身对医学教育情有独钟,在协和医院就很乐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清华大学是教育领域的顶尖机构,当时又在组建医学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我非常希望能在医学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其二,清华长庚医院有独特的管理体制,融合了清华大学和台湾长庚医院的元素。我在协和做过不少管理工作,所以就很想来这里尝试一下。

采访人:您当时希望实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哪些梦想?

王仲:清华大学要建立的医学教育体系肯定要有高水准,不能平庸。协和是医学教育的顶尖代表,但它是纯医学院,而清华大学是综合大学,新建的医疗教育机构在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肯定会有所不同。我就很想在这些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一个新的架构和体系,实现新的目标。现在我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也帮助几位老师设计课程,这都是在实现我当初的梦想。

采访人:您还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它的样子吗?

王仲: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大坑啊!所有人都在3号楼的地下室办公,我还幸运地分到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就这么开始了我的工作。当时3号楼西边的那个大铁门是主要的进出口,还每天上着锁呢。周边环境我也不熟悉,可以说完全是从零开始的状态。不过,当时那一切也让我很兴奋,因为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可以有很多的创造空间。

采访人:在医院正式启动运营之前的筹备阶段,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王仲:我是2012年8月来的,医院2014年11月28号开业,中间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要从无到有地组建医疗相关的各种功能,包括人的功能、物的功能和系统的功能等,困难肯定是不少。

首先是年轻医生的储备问题。刚开始来的年轻医生就像“群龙无首”,因为没有上级医生带。我来了之后,算是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就挂着一个所谓的院领导的称谓,开始和他们一起组建团队。我一直秉持着团结向上的理念和大家打交道,经常组织学术活动和社会交往,让这个团队逐渐成型,毕竟这是医院未来运行的基础。

其次是医疗功能的设计。这包括科室的设计,比如各个科、部的规划;医疗设施的完善,像医疗设备的功能论证等;还有系统的建设。这些工作都很繁杂,涉及方方面面,但核心是要保证诊疗服务在未来开业的时候能够正常运行,人、物、系统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采访人:在医院启动运营之后,您是否经历过让您深受触动的事?

王仲:最初我们团队成员的状态很特别,就像有家不能回,寄养在别人家里的孩子一样。医生在301等医院培训,护士在厦门长庚医院培训。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这块地,盼着医院的楼能快点建好,好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第一次我请年轻医生吃饭,是在东单附近的一个餐厅。那次是在搞了一个学术会之后,晚上吃饭的时候,好多年轻人抱头痛哭。大家都感觉终于有了一个团队,之前每个人都是“散落在外的珠子”。我当时就很受触动,决心一定要把团队组建好。

还有一次我代表医院去厦门慰问年轻医生和护士,晚上组织活动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我是医生出身,能和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医疗的角度和大家交流,大家就觉得医院终于有了一个能形成医护体系的架构。

采访人:经历过这么多酸甜苦辣,您是否后悔过参与创业?

王仲:后悔?那是不可能的。我无论是在协和医院还是在清华长庚医院,似乎一直都和创新有缘。在协和医院我就做了很多创新的事情,比如急诊医学这个专业在国内刚出现的时候我就参与其中。对于我来说,清华长庚医院是一家新医院,充满了创新和挑战,我很适应这种环境,而且和年轻人在一起很开心。我们经常一起沟通、聊天、做学术活动或者畅想未来,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所以我没有后悔过。

采访人:10余年的创业经历,哪件事让您终生难忘?

王仲:如果说一件事让我印象最深刻,那肯定是医院开业啦。开业前一天,我带着协和医院的顾问马燧院长从1楼转到13楼,不同的科室都转了一圈,特别是急诊ICU。他第二天来不了开业仪式,所以我就提前陪他转了一圈。转完之后他就离开了,他说,终于开业了。当时那种感觉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其实医院的开办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当时我们还有另外两位三个老顾问(一附属医院的吴清玉院长和二附院的左焕琮院长),他们对我帮助很大,我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因为他们既是医生,又是医院的管理者。

采访人:你是医生,是管理者,也是老师。多重身份中,您最爱哪一个?

王仲:我最喜欢老师这个身份。我在协和医院做过五个处的处长,其中只有教育处是我自己选的,其他都是院长点名让我去干的。清华长庚医院是清华大学的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我还专门向教育部高教司申请成为校外临床教学基地,并且得到了认可,还带来了第一批教学模拟设备。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做哪科医生都是治病救人,没有太大区别。但从我的志向来看,我更喜欢教学。因为教学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医生。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采访人:在这10余年来,您如何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实现这种共同成长,双向奔赴?

王仲:我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从筹建医院开始,我就参与了很多工作。开业后第一年我负责重症医学科,然后去管理健康管理中心,同时也出门诊。后来又筹建全科医学科,将这个科室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全科医学科从2016年到现在,从临床、教学、科研,到社区养老等各方面都逐步发展起来。

医院在不断成长,门诊量在增加,病人和同行对医院的口碑也在提升,我自己负责的事情也在逐渐扩大。全科医学科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的1.0时代,现在要进入从弱到强的2.0时代,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采访人:运营10多年以来,您认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临床水平、诊疗效率、服务能力等方面,哪个是最突出的?

王仲:清华长庚医院一直秉承着“三精医疗”的理念,即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运营以医师为核心,医院发展以员工为重心,追求精准医疗、精诚服务、精益管理。

大家都很认同医院的管理模式,因为医院融合了清华大学和台湾长庚医院的元素。台湾长庚的管理模式很成功,我们也借鉴了很多。在医疗和科研方面,我们这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打造了一些重点科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水平持续提升,我想未来10年,医院各个学科都会厚积薄发,在自己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采访人:站在1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您对未来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哪些期待?

王仲:我希望未来的清华长庚医院是以研究和教学为主要目标,以临床医学为基础的教学型或学术型医疗机构。

同时,我们周边是一个大社区,医院正在构建清华智慧健康系统,把综合医院、社区医疗以及居民端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系统。这样有利于进行人群和群体健康的研究,虽然这类研究不会立竿见影,但长期坚持下去,会有很大的收获。我相信再过10年,清华长庚医院在更多的领域会走到前列。

采访人:作为创院领导之一,您对医院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王仲:我建议医院进一步凝练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要包含清华的元素和长庚的元素,还要有我们所在区域天通苑社区的元素,比如团结、向上、正能量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