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菁,高级会计师,现任总会计师。协助院长组织开展经济核算、财务与预算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工作。
采访实录
采访人:您当初为什么加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医院里您负责过哪些工作?
林琼菁:我是2009年11月9日,正式入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当时医院还只是筹建指挥部规划中的一个概念,没有任何实体。此前,我在清华大学财务处工作,当时医院筹建需要专业财务人员,学校找我谈话,“创业”就像是一颗巨大的人参果,我同意了。那时候筹建指挥不到20人,大家分散在各处培训,有的仅是一腔热忱,满怀的理想信念,以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对我个人而言,当时的这个决定,带来的可能只是人事关系从校内编码262的单位调到了编码为411的单位而已。但回顾15年的职业历程,这个决定给予我的,是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学习、更好的历练。
入职医院后,我先后执掌过医院的会计处,纪检监察办公室与审计室。2022年4月,按照学校的干部任免程序,我担任医院总会计师,负责协助法定代表人分管医院财经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
采访人:作为最早入职医院的一批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您在医院开院前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林琼菁:财务工作贯穿医院的建设、开业、发展全过程,每一天都“收钱”、“花钱”、“算账”。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入职后即按照捐赠方及指挥部要求,前往厦门长庚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培训,后面又先后去了两次,到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进修培训3次,每次1到2个月不等。开业前,在厦门或台湾的整体全时培训时长不少于1年。我们早期入职的人员,都会得到长庚医院的系统培训,做中学、学中做。
采访人:经过系统的培训,您对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管理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林琼菁:是“合理经营”。“合理经营”这一管理理念,内涵是很丰富的:是不是最大化地做好了前景的谋略和规划;是不是求真务实的规划;有没有随着实施环境变化,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规划和执行,我认为都属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合理经营”的范畴。对照思考,这与“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指导思想都是高度契合的。
这种合理还体现在精细化管理上,比如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子化;比如“四把钥匙”,采购、供应、会计、出纳在信息系统中环环相扣、权力制衡。
但同时也要看到,长庚的管理理念中,制度设计是保障业务、为业务服务的,更深层次的管理内核是分权控制、精细管理、协同发展,长庚的管理是要结合发展性与合规性要求,因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最合理的适应性调整。
从我们的财资角度,我认为台湾长庚纪念医院最大的特色是业财融合。“业财融合”的理念与运行,是基于业务基础,运用财务的工具与手段,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效益评估的精准化。具体说来,从全院的财务运行来看,主要是通过预算的全过程以及成本费用控制,以预算编报、执行、效益考核以及成本费用对比差异分析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培养全院、全员的财经管理意识,提升财经工作的全员参与度,实现高质量的财经运行发展。
采访人:在医院筹备与开业运营的过程中,您感觉什么时候压力最大?
林琼菁:其实对于我们新医院来说,每个阶段的压力都很大,最大的时候应该是开业前后半年。2014年我们取得了独立事业法人证书,随之而来的是财经独立,包括独立核算与独立运行。学校给了半年的过渡期,2015年3月,我们正式完成了核算系统切换,会计凭证和财务报表全部实现独立运行。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下,我们能用自己独特的核算模式和管理模式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让政府接受了我们,并且给予我们一定的预算支持,这对这家医院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采访人:从您分管的财资领域,它见证了医院怎样的发展成长?
林琼菁:2019年,医院刚开业5年,就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这算是头一份的成绩。2020年进入三年的新冠疫情特殊时期,疫情政策优化后,我们曾用疫情前的2019年和疫情后2022年的报表做过比较分析:疫情期间,医院没有停止成长的步伐,业务量仍然保持增长,这是与其他医院不同的一种逆势发展。从财务数字来看,我们医院疫情后两年的药占比、耗占比在不断地控制和压缩,数据结构持续优化,医院的可支配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不断增长,充分体现了全院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管理效能与效益。
采访人:您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待?
林琼菁:从财务数字来看,历经十年发展,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接下来是我们如何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财务管理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底盘,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落实业财融合的理念,同时因应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战略布局,发挥好经费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做好资源配置的协调与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