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外科部 - 神经外科 - 健康教育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什么老年人常见?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9月20日电(神经外科 师炜)在我们神经外科门诊,经常遇到老年患者因轻微头痛、反应迟钝、言语不利或肢体无力前来就诊,通过行头颅CT检查被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很多患者和家属感到困惑:“老人只是轻微碰了一下头,怎么会这么严重?”事实上,慢性硬膜下血肿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文献报道全球年发病率达1.7-20.6例/10万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

     

那么,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什么在老年人中常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人的大脑表面覆盖着三层被膜,从外到内分别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慢性硬膜下血肿指的是血液聚集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逐渐形成的慢性出血性疾病,通常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由于其起病隐秘,病情进展缓慢,常常在一段时间后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就诊发现。临床上因其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老年性痴呆或脑梗死等。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

多数患者都有近期的头部外伤史,摔倒、头部磕碰甚至是撞击到柜门、桌角等都是我们在门诊中听到患者描述的常见受伤方式。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均容易引发出血继而形成血肿。反复或突然的胸、腹腔压力增高(如便秘、剧烈咳嗽、难产等)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一个诱因。最后,一些颅内病变(如血管畸形、颅脑肿瘤等)也是导致硬膜下出血的少见原因。


三、为什么老年人常见?

脑萎缩是老年人容易发生硬膜下血肿等主要原因。脑萎缩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脑萎缩后导致脑组织和颅骨之间距离增大,脑膜之间的腔隙增大,连接脑表面与颅骨之间的桥静脉被拉长,张力增加。当头部受到外伤引起加速或减速运动时,桥静脉极易被撕裂或断裂而引发出血;第二,由于脑萎缩造成颅腔空间增大,颅内压降低,一旦少量硬脑膜下出血但不易自行停止,容易导致血肿逐渐扩大;第三,许多老年人因全身各种情况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基于以上因素,加之老年人本身脑组织和血管条件不佳,共同造成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在老年人好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由于起病隐匿,预防和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尤其是老年人,预防跌倒和头部外伤非常重要。对于高危人群,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该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