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9月23日电(神经外科 师炜)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好发于老年人,文献报道其全球年发病率高达1.7-20.6例/10万人,而在8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127/10万人。随着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治疗这种常见病,也将成为普通老百姓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有很多,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也尝试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之中。但是,具体如何选择,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症状严重程度以及血肿的情况等因素。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有:
一、药物治疗:
主要适用于无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头颅CT提示出血量不大,尚未引起脑组织明显受压移位等。
1.他汀类药物:作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主要用于降胆固醇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此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血管生成和改善内皮功能等效果。这些作用使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这也是目前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可有效缩小血肿体积的药物,并被写进了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作为强效抗炎药物,长期以来被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但其应用一直存在争议。由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目前仅推荐小剂量短疗程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来提高治疗效果或针对术后反复复发等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提高反应性。
3.抗纤溶药物:抗纤溶药物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及纤溶酶活性发挥止血作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报道,氨甲环酸作为抗纤溶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复发。但也有研究认为,抗纤溶药物会增加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因此,目前不推荐抗纤溶药物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常规治疗。
二、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血肿量较大的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目前仍然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大部分老年患者。手术通过在头顶部颅骨钻一个硬币大小骨孔,将深部的血肿引流出来起到治疗作用。通常术中同期会在血肿腔内保留一根引流管,将残存的血肿继续向外引流。1-3 天后待复查头颅 CT 提示血肿大部分清除、脑组织受压缓解后便拔除引流管。但是,对于分隔型或复杂性血肿单纯钻孔引流术效果可能有限。
三、介入治疗:
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新兴的血管内介入技术,通过栓塞供应血肿包膜的脑膜中动脉,阻断病理性血管的渗血,促进血肿吸收。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或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由于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病例数据支撑,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的使用仍需充分评估后进行。
总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通过与医生的充分沟通,术后积极的康复治疗,多数患者可重获健康生活。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