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9月19日电(通讯员 陈强 李薇薇)2025年9月11-1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共同承办的“2025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以“传承、协同、创新”为主题,共话整形外科学科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团队在杨建民教授、李薇薇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参会,受邀承担1场主持、1场专家讨论、5场发言,团队多名成员更在分会各专业学组担任重要职务,充分展现了科室在整形外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会议上,杨建民教授不仅主持本次会议下睑整形会场,还以《不同剥离层次眶隔释放重置术对改善下睑袋及泪沟的临床效果评价》为题发言。他通过系统梳理,总结了眶隔释放重置下睑成形术的历史及技术变革,结合精细面部解剖的研究进展,阐释了各种手术技术的优缺点及可能的并发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中心对于眶隔释放层次的改良创新,介绍了该种改良方法的优势,对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充分讨论。
作为减重代谢外科学组特邀讨论嘉宾,陈强医生针对 “减重后躯体年轻化” 这一热点议题参与深度研讨。他提出,躯体年轻化手术属于使健康人更英俊、更美丽的一类范畴,需结合自身条件和求美者意愿综合考虑手术必要性。对于减重后的患者待术后至少12月、体重稳定半年以上方可考虑进行腹壁整形等形体雕塑手术。考虑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对于BMI大于32.5的患者谨慎实施整形手术。
王川医生以《超减张缝合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发言,分享了我科在瘢痕修复中的前沿理念和临床经验。他指出,张力过大是切口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有多种超减张缝合方法,我科在临床中应用远位减张、心形减张缝合极大降低了切口张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文献报道肉毒毒素可以降低切口张力、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等。我科将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在面颈部张力部位进行瘢痕修复取得良好效果,会议上进行了案例分享。
陈鹿嘉医生分享了我科在肌肉电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腹直肌厚度及间距的效果:一项前瞻性研究》,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增加腹肌容量,并改善腹直肌分离的无创物理治疗技术,肌肉电刺激可有效增加松弛与收缩时腹直肌的厚度,减小已育女性腹直肌间距,一定程度改善腹直肌分离,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改善腹部形态的治疗方式。
廖雪吟医生带来《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颞肌代偿性增厚的临床研究》成果分享,展示了我科一项研究者自发的临床研究。团队在临床中发现,咬肌注射肉毒毒素后,患者的咀嚼功能大多保留。这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肌肉的代偿机制。本研究通过超声证实,颞肌确实发生了代偿性增厚,且其厚度变化与咬肌萎缩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功能保留的原因,也为下面部轮廓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已在国外期刊发表。
李锐医生以《基于三维扫描技术颈前区表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为题,解决了颈部瘢痕挛缩治疗的临床痛点。针对 “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难以术前预估,导致皮瓣设计不足影响术后功能与外观” 的问题,团队提供一个数学模型,帮助在术前预估,瘢痕切除后产生的创面面积。从而指导术前的皮瓣设计。对提升手术成功率、优化术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本次会议期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团队多名成员在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各专业学术工作组担任职务:
杨建民教授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眼部整形美容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面部年轻化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脂肪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李薇薇教授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微创美容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科普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会阴整形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激光美容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眼部整形美容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汤洁莹医生任中华医学会瘢痕综合治疗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面部年轻化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陈强医生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面部年轻化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王川医生任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面部年轻化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眼部整形美容专业学术工作组委员。
会后,普外整形外科党支部书记李薇薇表示,此次参会是医院 “学术强院” 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的具体体现,并强调,科室党员干部将以此次学术交流为契机,认真总结参会心得,把前沿技术与理念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持续推动科室学术水平与医疗质量双提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