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由于成纤维细胞组织过度增生和胶原蛋白过度沉积的结果,通常由外伤、烧伤、手术或炎症引起。目前,消除瘢痕疙瘩的方法包括硅酮法、注射类固醇法、压力敷料疗法和消融疗法(如冷冻疗法、电疗法等)。然而,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绝对有效,仅采用手术切除的单一方法会有50%~80%的复发率。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在核医学领域已经经历了 60 多年的临床应用,至今仍然是核素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点是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和较少的副作用等。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是指选择适当的放射性核素面状源(包括密封源和非密封源)作为敷贴器覆盖在患者病变部位的表面,照射一定时间,以达到治疗目的。
敷贴器分为平面型和凸面型两种,平面型放射性核素敷贴器主要应用于皮肤疾病治疗和瘢痕修复,例如皮肤血管瘤、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病毒性疣等;凸面型放射性核素敷贴器主要应用于眼部恶性肿瘤治疗,例如色素膜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眼部血管瘤等。《2024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中全国核素治疗位列前8的项目数据如图1所示,敷贴治疗几乎占据了全国核素治疗的“半壁江山”(90Sr/90Y敷贴治疗占比37.4%,32P敷贴治疗占比12.0%)。
图1全国核素治疗位列前8名的项目(2024年)
目前广泛应用于敷贴治疗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90Sr/90Y和32P,均为β射线放射性核素。其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虽然90Sr/90Y敷贴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存在形状固定,贴合性差和原料进口等缺点,而32P敷贴器则可以根据病灶形状进行改变,贴合性较好,另外,我国自1958年“一堆一器”建成后,率先利用重水堆完成了32P同位素的制备,目前可以实现原料自主可控。32P敷贴治疗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更大。
表1敷贴治疗常用核素物理参数
目前,核医学科主要采用将磷[32P]酸钠口服溶液滴加在滤纸上,然后烘干并密封在塑料薄膜中的方法制备磷32敷贴器。然而,该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由于滤纸的纤维粗,存在局部的料液聚集和边缘效应,导致均匀性差(不均匀性达到10%以上);其次,使用塑料材质密封,质地硬导致敷贴器难以贴合疤痕,易发生核素泄漏,不耐弯折等问题。
后期若是增加敷贴治疗项目,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优化,以更好地配合皮肤科和整形美容科等科室开展敷贴治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