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导航 - 口腔医学中心 - 健康教育

牙齿居然会“长不出来”?替牙期家长必看的阻生牙知识 

每个人都经历过乳牙换恒牙的阶段——从6、7岁开始,乳牙逐渐松动脱落,恒牙顺着路径慢慢萌出,直到11、12岁形成完整的恒牙列。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个过程会自然完成,但也有一些小朋友的恒牙会在萌出时“卡壳”,迟迟无法顺利长到正确位置,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牙齿阻生 很多人以为阻生牙只是智齿的专属问题,其实不然不仅成年人会遇到智齿阻生,小朋友的替牙期里,门牙、尖牙等也可能出现阻生,背后的原因和应对方式也各有不同。

先搞懂:为什么牙齿会“长不出来”?

成年人的智齿(第三磨牙)是阻生牙里最典型的例子。很多人会因为智齿周围牙龈反复肿痛、发炎就医,张嘴却看不到智齿的影子其实这颗智齿很可能埋在颌骨里,因为位置不够无法萌出。人类颌骨随饮食精细化逐渐退化,宽度和长度都比祖先缩小,但牙齿数量仍保持32颗。智齿是最后萌出的牙齿,此时口腔内早已被其他28颗牙齿占满空间,最后一颗大牙(第二磨牙)后方根本没有足够位置容纳智齿。这种空间不足会导致智齿萌出时被卡住阻生的智齿周围容易堆积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引发炎症,因此通常建议及时拔除,避免损伤邻牙或反复发炎。

对小朋友来说,门牙、尖牙等恒牙阻生,除空间不足,还可能有其他原因邻牙阻挡:比如恒牙萌出时,前面的乳牙没按时脱落(乳牙滞留),或旁边的恒牙萌出位置偏斜,直接挡住了它的萌出路径;萌出方向错误:恒牙没有垂直向上萌出,反而倾斜、倒置(比如牙根朝上、牙冠朝下),偏离了正常路径,自然会被颌骨或其他牙齿卡住;局部病变挤压:少数情况下,牙齿周围长了囊肿、牙瘤(牙齿发育异常形成的骨性肿块)等,这些异常组织会占据恒牙的萌出空间,或直接挤压恒牙,导致其无法萌出。

图片3.png

埋伏牙的X光片

家长要注意:2个信号+2个习惯,早发现早干预

牙齿阻生若发现不及时,可能导致恒牙萌出异常、邻牙蛀牙、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因此替牙期家长需要多留心关注2个异常信号,及时就医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尽快带孩子找正畸医生检查:萌出速度不对称:左右两侧同类型牙齿萌出进度差距大,比如左边门牙已经完全长齐,右边门牙却毫无萌出迹象;牙龈异常凸起或肿胀:某颗牙齿萌出的位置牙龈隆起明显,摸起来有硬块,但牙齿迟迟不“破龈而出”,甚至伴随轻微红肿、疼痛。

同时做好2个日常习惯减少阻生风险一是乳牙蛀牙早治疗别以为乳牙迟早要换就忽视蛀牙乳牙不仅能帮助孩子咀嚼,还能为恒牙“预留空间”。如果乳牙因蛀牙过早脱落,周围牙齿会趁机倾斜移位,挤占恒牙的萌出空间;若蛀牙发展成根尖炎症,还可能挤压下方的恒牙胚,导致恒牙萌出方向错乱。二是定期做正畸检查建议孩子在7-8岁(替牙初期)第一次看正畸医生,此时医生能通过检查判断颌骨发育、牙齿萌出情况,排查是否有阻生风险;之后每1-1.5年复查一次,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后期需要更复杂的治疗。总之,牙齿“长不出来”不是小事,无论是孩子替牙期的恒牙阻生,还是成年人的智齿阻生,都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原因,再针对性处理。早关注、早干预,才能让牙齿顺利萌出,避免后续口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