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21世纪经济报道:王永庆的医疗中国梦年内揭幕 公立医院试水长庚管理模式


作者:刘涌 发布时间:2014-03-20

核心提示:即将开诊的清华长庚医院究竟能给公立医院体制带来怎样的改变;作为一家采用具有国际化色彩台湾运营模式的医院,清华长庚医院是否能够克服此前台资医院在大陆地区所遇到的困难?

地铁在号称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纵贯而过,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已建设完工的清华长庚医院医疗大楼。按照计划,这家名牌响亮的医院将于2014年内正式开业。

“很多条线都在往前推进。”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建筑已经基本完工。4月份大的人员架构会确定,6月份设备基本能够全部到位。”

今天的成果整整花费了10年。

2004年,有着台湾“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和清华大学达成协议,向清华大学捐赠一所一千张病床的医院。而且台方将负责医院的硬件全部建设,清华大学则负责土地、外围配套和人员队伍组建等。这样的缘起决定了清华长庚医院的特别之处。

作为合作双方,清华大学希望建设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等于一体的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医院;王永庆称向清华捐赠但不求收益,只需要新建成的医院能够按照长庚的理念和管理模式运行。

近年,以长庚为代表的来自台湾的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一直在大陆地区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清华长庚医院却是其中的特例,其所采用的模式是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引入社会资本。尤其是,未来建成的医院也将由台湾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医疗运行管理模式,以迅速获得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医院运营管理体系。

目前,大陆医疗服务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13年末,国家计生委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中提到,将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大陆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而台湾方面也进一步看好大陆医疗服务市场。

台湾联新文教基金会在近期一份关于大陆医疗服务业的报告中指出,大陆医疗服务业正处于市场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少风险,但由于消费能力、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的改变,也是具有巨大增长性发展的行业。

清华长庚医院的模式,很有可能为台湾医疗服务提供者进入大陆市场提供新的可能。不过迄今为止,清华长庚医院显得低调而神秘。除了偶然出现的招聘或者采购信息外,医院几乎很少曝光。

即将开诊的清华长庚医院究竟能给公立医院体制带来怎样的改变;作为一家采用具有国际化色彩台湾运营模式的医院,清华长庚医院是否能够克服此前台资医院在大陆地区所遇到的困难?

理事会领导下的“医管分治”

王永庆的唯一要求是采用“长庚模式”

2004年,清华大学与台塑集团关系企业华阳电业有限公司签订捐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协议书。而王永庆对这所新建医院的唯一要求是,按照长庚的理念和模式运行。

清华长庚医院起点甚高,一期建设用地面积125亩,一期建设床位1000张,主要建设工程包括医疗大楼、东配楼和综合楼。

“按照国内每张病床200万的成本计算,目前医院建设的总投入至少已超过20亿。” 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王永庆的捐赠之外,其它投入主要来自清华大学。”

在未来新建成的医院当中,长庚医院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协助清华大学引进长庚管理模式。而这种协助,从医院建设的伊始便已经开始。医院一期建设工程的医疗大楼及东配楼,都是由台湾长庚设计并负责建设。

这种协助反映在机制上,是2012年12月成立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咨询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由11名成员组成,其中长庚系统5名,包括长庚医疗体系最高顾问吴德朗、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陈敏夫、王正仪等;清华系统6名,包括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王志华等。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该委员会成立时指出,这个委员会的使命是借鉴长庚医院三十多年的成熟经验,并与大陆实际相结合,做好医院的顶层设计。前述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这个委员会主要提供咨询工作。在未来,医院将按照管办分离等原则成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医疗业务和医院管理分治的医院管理制度。”

所谓“医管分治”,即以院长、科室主任为代表的医务专业人员,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学教育及研究;以执行长与行政部门主管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负责推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优化,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长庚医院很早就确立了这种医疗与管理相分离的管理架构。王志华等人组成的“海峡两岸医院经营与管理对比研究课题组”曾专门针对长庚的这一制度进行研究。

王志华等人指出,在长庚医院有专门的幕僚系统负责各项制度的考察和制定,并针对问题提供意见和改善方案;解放院长和科室主任,使其专心医院和学科发展;有专门的机构发挥“佐官检吏”的作用,监督决策的执行等。这些机制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Attending“搭档”PF

医师费与药品、材料、检查均无关

作为一家全新的医疗机构,清华长庚医院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医疗人才。这也使得医院所实行的人事制度颇受关注。

清华长庚医院作为公立医院,需要实行事业单位体制。从医院的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到,录用后的医师可以获得事业编制。但台湾的长庚医院则实行的是完全不同的人事制度,包括行政、护理、医技、医师四职类和处长、课长、主办、基层四阶层。

“清华长庚实行的是职务、职称双轨并行的人事制度。”前述知情人士透露,“行政、医技、护理等院内职务按长庚职务分类聘任、晋升,而职称则按事业单位要求聘任、晋升。”

医院希望以这种机制稳中求进,让员工继续保有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的同时,按照岗位职务进行人事管理。既保证了新医院与现有医疗体系按照事业单位能顺利衔接,也以岗位管理的模式引进了具有鲜明市场化特征的长庚人事管理机制。

在最受关注的医师管理制度方面,清华长庚医院也将借鉴长庚医院的制度,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即Attending制度),即由一名Attending、一名Fellow和一至二名住院医生组成医疗团队,负责病人医疗事件的全过程。在这个团队中,Attending处于核心地位。

“对于担任Attending的资格,需要具有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并经专家小组考核和资格认定审查委员会审核,最后报院务会通过。”杨长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Attending的职责则包括完成医疗任务、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例如医学院学生教学和本院年轻医生的培养。”

Attending制度在长庚医院的实践中显现出了诸多优点,比如保障医疗的连续性、提升病人的安全感、提高医师的责任感、培养年轻医师等。

不过,王志华等人在有关这项制度的研究中指出,如果实施不当, 也可能“过度引导”的问题, 即医师专注临床工作及相关收益,而偏颇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长庚的经验则在于,围绕Attending制度的实施建立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其中,PF制度,即医师费制度尤其值得关注。

长庚医院借鉴美国经验,设计了医师费制度。

长庚对不同的医疗项目设定不同绩效标准,奖勤罚懒,优劳优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年资、科内、收入三个积分指标在不同的医生间进行二次分配,三类指标通常各占三分之一。这三类指标当中,就包含了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对科研教学的贡献等因素。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医师费给予执行医疗项目者,而不是开单者。这也就意味着,药品、材料和检查均有医师费的多少无关。

据记者了解,从国际范围看,不少中大型的医院都采用了医师费制度。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师费在医疗成本当中所占的比例大致在15%-20%之间。

机缘巧合的合作

选址一度是医院筹建的最大难题

目前,清华长庚医院的各种制度大多仍旧停留在设计,甚至设想阶段,最终实施的效果仍然要等到医院正式开业之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揭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王永庆终于找到了一个把他的长庚理念在北京付诸实践的机会。

王永庆早就有赴大陆办医的设想。早在1989年,他就秘密访问北京,并选派当时任长庚医院院长的张昭雄与大陆的卫生部门洽谈。只是当时时机远未成熟,王永庆的计划搁浅。十年后,他卷土重来,在北京申办奥运之际再次提出在北京建设国际化大型医院的设想。

正如后来许多人所知道的那样,王永庆的这个计划几乎是在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再次夭折,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不过,一个颇意外的机会,让王永庆和清华大学走到了一起。

本世纪初,陆续恢复了法学、文学等专业的清华大学,正踌躇满志的建设医学院。2001年10月,清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不过医生的培养不可能只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完成,必须要有实践的场所。清华大学急需拥有一个自己的临床医学平台。

2003年4月,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下属的401医院、402医院划归教育部,成为清华大学附属的第一和第二医院。但两家医院的规模和科研水平,仍无法满足清华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时清华正在筹建百年校庆,台塑已经基本确定捐建后来的新清华学堂了。”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在后来的沟通过程中,长庚了解到清华大学对建设医院的需求,于是决定协助清华建一所全新的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新医院。”

双方正式签约后,医院选址意外的成为最大的问题。几经波折,医院选址迟迟难以落定。而这一拖竟然就有4年之久。直到2008年4月,清华大学希望能够落户天通苑,也就是医院现在的地址。但当时开发商开出的条件让清华大学难以接受,双方的谈判也随之陷入僵局。

“2008年还有一件大事增加了选址问题的紧迫性,就是当年10月份,王永庆先生去世了。在当时医院建设迟迟难以落地的情况下,这一变故大大增加了整个项目前途的不确定性。”杨长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所幸,在各方积极努力下下,清华大学最终拿到了位于天通苑的这块地。医院的建设也随即进入了快车道。

2008年12月,北京市卫生局批复“同意清华大学在昌平区天通苑小区设置医疗机构”;同月,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同意北京天通苑医院项目建设主体变更为清华大学”;2009年1月,北京市规划为准予办理征地划拨土地手续;2009年3月,北京市政府同意按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5年后,清华长庚医院在这里拔地而起。

台资医院的“危”“机”前景

台湾智库认为,大陆医疗产业正处于形成期向成长扩张期的过程中

“清华长庚的这个选址,非常契合长庚的理念:面向普通百姓提供平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杨长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在中国大陆,是否成为医保定点医院,对与能否吸引患者前往就医影响很大。目前,清华长庚医院也在积极争取成为北京市的医保定点医院。但是,这对清华长庚医院来说,似乎又是个两难的选择。

厦门长庚医院就遇到过这个困境。作为医保定点医院,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药品,都需要按照政府定价执行。但按照长庚理念运作,厦门长庚医院在用药少的情况,服务收费也十分有限,增加了医院运营的难度。

厦门长庚医院副院长赖明坤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专家看一个门诊,医院给专家20元,但按照国家规定专家门诊只能收14元。这中间的差额部分还需要靠医院自己补贴。

这样的问题,清华长庚医院很可能也要面对。

“现在据我们了解,随着服务量的上升,厦门长庚已逐步实现收支上的平衡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有足够大的服务量和运营效率。”杨长青还指出,清华长庚比厦门长庚更有利的一点是服务人口的数量庞大,“在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有超过70万的人口。”

清华长庚、厦门长庚,是台湾长庚医院多年来进军大陆所仅有的成果。王永庆曾先后尝试在北京、上海、厦门、郑州、洛阳等多个城市进行尝试,目前成功的仅有这两个项目。而且厦门长庚多年来的运营,一直面临着各种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仍是医疗人才。

不只是长庚,同样定位于综合性基本医疗服务的南京明基医院,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些医院很大一部分医生,仍需要来自台湾。例如厦门长庚医院,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医生来自台湾。

不过,随着近年大陆医疗市场的逐渐开放,政策上允许设立台湾独资医疗机构的范围也已经扩大到全国范围,而且医师多点执业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台湾方面则更加看好大陆医疗市场的前景。

台湾联新文教基金会就在其报告中指出,大陆医疗产业正处于形成期向成长扩张期的过程中,独立从事这种服务产品的企业正不断出现,市场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潜力。

目前,除了厦门长庚、南京明基之外,上海的辰新医院、长沙的旺旺医院、昆山的宗仁卿医院等也已经在大陆布局。明基还在苏州开了第二家医院;而据院长许宏基透露,东莞的台心医院也将于2014年中旬正式开业。

可以看到,正在有更多的台资医疗机构布局内地。(编辑王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