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医师报》采访报道我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拥抱智慧医疗 赋能健康产业

发布时间:2018-05-16

  对话嘉宾: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访者:医师报记者 张艳萍 宗俊琳

  “如今,信息化大潮已将我们推到了智慧医疗的时代!医疗卫生领域正逐步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智慧医疗将是实践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5日,在“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智慧医疗论坛”上,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董家鸿院士如是说。

  拥抱智慧医疗,赋能健康产业!医师报记者第一时间对话董家鸿院士,讲述智慧医疗的启程印记,带你深入智慧医疗。

  画像智慧医疗

  医师报:首先祝贺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您履职首届主任委员。请您为我们画像——谈谈您对智慧医疗这个热点概念的理解。

  董家鸿:智慧医疗可以被认为是现代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如今已受到广大医生、科技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它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能、效率和效益。

  繁荣背后的困局反思

  医师报:尽管智慧医疗是一个新事物,但它的发展如火如荼。产业化和资本的介入,更进一步促进了其发展步伐。根据专委会前期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如何?

  董家鸿:的确,智慧医疗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无所不在、异常繁荣。目前,智慧医疗的应用场景包括,医学影像场景,如病灶的识别与标注、三维重建、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计算机视觉与医学影像结合,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诊断、治疗的精准度;疾病风险管理,如基因检测与基因测序、通过大数据进行重大疾病(癌症、白血病)的预测;临床决策支持,医疗大数据辅助诊断,如以IBM Watson为代表的辅助诊疗解决方案,逐步被医院接受并尝试应用于临床;辅助治疗,目前正在研发人工智能引领下的下一代智能化手术机器人(daVinci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虚拟助理,如语音电子病历、智能导诊、智能问诊、推荐用药、配伍禁忌筛选;健康管理,如可穿戴或可植入传感器结合物联网的慢病管理;远程医疗,如2016年7月清华长庚国际肝胆云医院联盟成立,通过联盟可与国内外近30家医疗机构远程会诊;医院管理,如临床病历结构化、分级诊疗、DRGs智能系统、专家系统;药物挖掘等。

  然而,我们更要关心智慧医疗繁荣发展背后面临的困局:包括大量医疗数据缺乏标准化,整合困难;覆盖面不足,医疗记录有断点;数据不完整,质量有待提升;医疗信息用自然语言描述,自动化分析处理困难;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限制政策多、产业政策不明晰、跨学科与跨专业人才缺乏、需求与技术实现沟通不足等。

  跨界整合 引领行业发展  

  医师报:繁荣发展与困局并存,恰恰可以理解为智慧医疗专委会的诞生恰逢其时。请问专委会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将如何开展工作?

  董家鸿:确实如此!在张雁灵会长的运筹帷幄下,历时2年的策划与推动,最终组成了由医学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的智慧医疗专委会。

  专委会的成立,核心任务在于推动和引领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包括整合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促进跨行业、跨学科、跨学界的交叉融合和技术进步;推进智慧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培训智慧医疗人才,建立智慧医疗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国内外智慧医疗领域学术交流,为国家智慧医疗政策提供建议和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将打造品牌化的国际智慧医疗学术会议,引领关注国际前沿技术,立足中国本身的产品,推进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的大跨步发展。

  医疗是真正的核心和导向

  医师报:基于跨行业、跨学科、跨学界的交叉融合的定位,我们会想到,在医学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家多方合作的态势下,到底谁应该来当家作主、承担起学科、行业的主导和引导角色呢?

  董家鸿:这就是在中国医师协会85个二级机构中,智慧医疗专委会之所以非常特别的重要原因。在由医生、IT科研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等多元人员构成中,‘谁来引领专委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考量和探究,我们认为,临床专家应成为学科和行业的引领者。应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引领智慧医疗行业发展。

  如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技术仅是医疗服务的一种技术和手段,医疗的需求才是整个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和导向。智慧医疗技术,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健康医疗,服务于患者和医师的需求,也就是说,医疗是真正的核心和导向。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

  医师报:近两年,国家密集出台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指导意见,专委会将如何引导开展工作、指导发展?

  董家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发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

  因为服务于临床,所以我们对临床问题应有深刻理解;因为跨学界、跨学科,所以我们要善于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技问题,适应市场的需求。新技术的使用将显著的降低医疗费用,满足更多病患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要求。

  焦点:我不相信机器人能完全替代我

  医师报:张雁灵会长在专委会成立大会上曾幽默地说过,智慧医疗是一次颠覆式革命——是“革医生的命”。面对机器人、互联网、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么多关键词,医生们应该如何主动拥抱智慧医疗?

  董家鸿:智慧医疗是赋能现代医学的技术,促使现代医疗服务获得更高的效能、效率和效益。然而,智慧医疗也只能依靠医生,赋能于医生,它无法脱离医生。如我从事的肝胆外科手术,对于手术前后的程序性简单工作,如缝皮,机器人应该能够独立操作,但我不相信机器人在复杂肝胆手术方面能完全替代我。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有三点局限性。首先,它只能进行规定动作、处理确定性问题,但人是最复杂的生物,患者没有完全相同的病情,即使是同一个疾病,也还有很多个体差异。此时,只能靠医生们的经验和智慧来处理。

  第二,医学是带有人文情怀的、有温度的科学,我们医务人员为病人诊疗时带有悲悯感情,这一点机器人无法取代。

  第三,人具有幻想能力,通过幻想,才能有超越。机器人却没有。

  我想,医生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完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应该带着智慧医疗的思维主动学习、积极发现临床问题,如临床诊断、操作尚未达到精准的环节如何借用IT技术等进一步改善等。人的生理功能有很多局限,眼睛不能透视、手术操作精度控制不足,人工智能在这些方面可以超越人的生理极限。我们鼓励医生树立智慧医疗思维,科研绝不仅仅等同于SCI论文,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智慧医疗的医研企模式  

  医师报:最近,美国以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对中国掀起贸易战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您曾提出智慧医疗要打造“医研企”结合的平台,促进我国智慧医疗的自主创新。针对人工智能的诸多局限,您对于未来发展的最大期待在于哪些方面?

  董家鸿: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了精准医学研究院,依托其生命科学、理工和人文学科基础,构建了医理工交融、医研企联盟的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平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拥有医院自己卓越的信息研发团队,提出B2B2C的创新模式,即From bed to bench to customer,以最高的效率将先进科技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

  我认为,智慧医疗对于健康评估、疾病诊断、决策和干预,是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值得期待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索。我期待,未来对于医生科研水平的评价,能加入智慧医疗思路这项内容,同时要制定好系统的战略规划,避免一哄而上、鱼龙混杂。

  记者手记:当下,智慧医疗有“万金油”倾向,大家一哄而上,看起来很热闹,好像不带点“智慧医疗”的标记和色彩,就感觉自己不够“智慧”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以临床问题为引导,以医疗市场为需求,有效监管,避免低端重复,才能抵达智慧医疗真正的本质,赋能健康产业。

  (责任编辑:毕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