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北京日报》报道我院医护敢于担当,坚守一线:“春天来了,一切都有希望!”

新闻链接:https://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b16573ae4b02a9fe2d558f9/AP5e3b6b3ae4b0c4aab12dfa77?isshare=1&app=5d7dda9ee4b047e537415669&from=timeline

发布时间:2020-02-06

北京日报记者/刘欢  安旭东

  患者张开嘴,鼻孔一动一动。苏日嘎拿着棉签,快速在患者口腔转了一圈,然后放进取样管。

  取咽拭子,动作简单,却冒着极大的风险。已从医三年的苏日嘎很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正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她和同事们依然贴近患者,一丝不苟地完成操作,这样的操作,每天要进行数十次甚至上百次。

  苏日嘎原本不用做这些。这位“90后”医生,原本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内科工作。疫情袭来,清华长庚医院发热肠道门诊出现接诊高峰,三间隔离病房很快满员,医院在第一时间紧急改造准备了第二批次4间病房,第三批次10间病房,同时,向全院发出支援发热肠道门诊的倡议,苏日嘎应征支援。

  这个春节,苏日嘎原本计划回老家过年。响应倡议后,她放弃回家,与70多位医护人员一起加入“前线班”。

  “当年非典时,我才上初中,看到新闻里冲上前线的医生,心里很感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立志学医。” 苏日嘎说。

  “医生,我发烧了!39.2℃……”走廊里,一个年轻女孩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先别紧张,发烧有很多原因,不一定就是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苏日嘎轻声安慰,“最近有没有去过武汉,或是接触过从那边来的人?”女孩摇了摇头,掀起口罩一侧,露出的脸颊上布满了红色的疹子。“医生,我昨天吃了退烧药后,脸就成这样了……我以前对阿奇霉素、头孢过敏……”

  “您属于过敏体质,咱们先取咽拭子,再验个血常规……来,张大嘴……”苏日嘎熟练地操作着。

  送走了女孩,苏日嘎挺了挺腰,严密的防护服穿在身上,真是不舒服。

  苏日嘎还穿着成人纸尿裤,她打算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去厕所。

  “现在医疗防护物资都不富裕,如果我出去一趟,身上这身防护就必须重新换一套,太可惜了……” 苏日嘎轻声说着,护目镜的镜片上已凝结了不少小水珠……

  有过敏体质的女孩儿走进隔壁诊室抽血。操作前,护士张丽纳和另一名护士互相使劲搓手,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冲女孩儿说,“您稍等,手有点僵。”

  原来,发热肠道门诊必须常通风,走廊、诊室里的所有窗子都是敞开的,当时室外温度只有零下3℃……

  低温、双层橡胶手套,都限制了护士手指的灵活度。不过,这难不住张丽纳,她果断进针,一次成功!

  从1月18日至今,28岁的张丽纳一直值守在“前线班”。不久前,张丽纳遇到从湖北孝感自驾回京的一家人。

  “当时夫妻俩非常无助,两个年幼的孩子同时高烧,一个1岁多,一个2岁多……”看着泪流满面的年轻母亲,张丽纳和护士长张东敬努力安抚一家人的情绪,及时配合医生给孩子们安排检查,还专门出去给孩子买回了热粥……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带着两名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生来到发热门诊观摩学习。疫情期间,他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专家组成了二线专家组,每每遇到高度疑似患者,立即会诊。

  今年55岁的林明贵,亲历过非典。当年,林明贵所在的解放军309医院收治了第一批非典患者,他本人更被抽调至北京小汤山医院参与确诊患者标本的科研工作……如今,虽脱下戎装,他依旧挺身而出。

  从节前至今,林明贵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医院里。他心里惦记着值守在发热肠道门诊一线的同事。

  在这里,随时可能接诊疑似病例,特殊动线检查、隔离、全程消毒、专家会诊、向上报告、及时转诊……每个环节对应的科室、部门都要做到规范防护,并设计相对独立的患者动线,“这才能确保正常看诊患者以及院内所有职工的安全。”林明贵说。

  近期,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发热肠道门诊的患者量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政府的防控措施正在起效。”林明贵说。

  “对,战胜疫情是早晚的事儿!” 张丽纳说着,笑了,“都立春了,春天来了,一切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