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健康报》医师节特别策划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卓越医生应该具备这样的特质


发布时间:2020-8-17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卓越”二字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医生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卓越”?医生该向哪些方面努力才能走向“卓越”?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谈谈他对于“卓越”二字的理解,我们也希望未来我们的行业能够涌现出更多“卓越”医生,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品质、更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编者

  一个卓越的医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济世情怀,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操守。

  因为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要呵护民众的健康,挽救病人的生命。医生追求的是良知,而不能为了赚钱或牟利去执业,一定是为了救死扶伤去执业。医学泰斗裘法祖曾说,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可见医生医德的重要性。

  救死扶伤也是医生职业生涯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动力。医生只有心中想着不断解除病人的痛苦,才能不断去探索医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精进医术。我的导师黄志强院士就是这样。他一生不断探索复杂疑难疾病,就是为了救更多的病人。

  一个卓越的医生要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和知识。博学而后为医。

  人体非常复杂,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诊断,然后制定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博学不仅仅是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的知识,还要学人文、社会、伦理、法律、艺术方面的知识。任何一个人都是面向社会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社会和自然因素都可能影响人的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医生应该了解这些知识,善于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照护病人、帮助病人。

  

  一个卓越的医生应该具备临床学者的学术能力。

  他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引前路的灯塔,科学精神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工匠精神是扎实的技术功底。

  医生首先应该不断去学习,用最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知识为病人服务。医学的发展很快,一天不学习可能就会落伍。其次,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能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唯有这样,医生的医术才能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走向卓越。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有人说,好的外科医生应该有鹰一样的眼睛,妇人一样的巧手,狮子一样的心(即有无畏的精神,迎难而上)。我觉得,外科医生还应该有智慧的脑。用渊博的学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精准的判断和决策。一次成功的手术80%在于决策,20%依赖技术。训练外科医生不仅要训练他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

  一个卓越的医生要慎独。

  面对生命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对待病人、对待疾病。因为医生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机器坏了可以重修啊,生命是不可补救的,所以医生一定要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地用严谨的风范行医。

  

  一个卓越的医生要有基于系统的服务能力。

  医疗服务是一个体系。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目前还不太健全,发达国家很多已经建成了由家庭医生、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为社区中的每一个居民提供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慢病照护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链条的健康医疗服务。医生往往是在某一个层级医院里的某一个专科为病人提供服务。医生应该融入这个体系,并且善于利用整个体系的资源做支撑,为自己的病人提供系统化服务。

  如何培养一名卓越的医生?我们要制定符合上面这样目标的培养体系。

  我们的教师队伍要会教,要知道教什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设计,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配置,如学术型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医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本科生阶段,到住院医生阶段,然后再到专科医生阶段,是一个终生教育的学习体系。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关键在两个地方,一个是本科生的教育,另一个是住院和专科医师的培训。过去我们国家在本科生教育上理念比较滞后,各个学校培养的目标不一样,体制上也五花八门。

  在本科生阶段,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全灌给学生。太多的知识学生消化不了,一出校门可能就忘了。我们要把核心知识凝练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拿出来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是训练怎么样跟病人交流,怎么样辨识诊断,怎么样做手术等。要把能力的培训,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要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实践。职业素养的训练就是要交给学生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病人,包括人文、伦理等与医生相关的全面的素养。

  另外,本科生阶段还要进行临床学者研究能力的训练。过去,我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临床医生当成一个基础医学科学家来训练,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临床学者最最重要的学术能力就是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把它凝练成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技术上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最终提升医疗服务的效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让病人有更好的健康获益。

  现在清华大学设计的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八年制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但是经过这八年培养,还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卓越医师。还要进入住院和专科医生的培训。在住院和专科医生培养阶段着重培养岗位胜任力。作为一个专科医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要通过训练,把这些知识和技能很好地应用到解决病人的问题实践中去。

  有了这样严格的、系统的训练,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具有基本专科胜任能力的相对成熟的医生,为未来成为卓越医师,成为医学的领军人才,打下很扎实的基础。成为卓越医生应该是伴随一生的追求,需要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实践、探索、研究。

  张昊华采访整理,CFP供图

  编辑:张昊华

  制作:张昊华

  审核:孟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