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医学界》报道我院肝胆胰外科执行主任卢倩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7allMFdbplcyHtTiMwVZQ

发布时间:2020-10-11

  如果有肝脏移植手术数量评选,在中国,由女医师主导、数量排前三的肯定有卢倩。

  目前,中国有105家医疗机构具备肝脏移植资质。2019年肝移植总量为6100余例,由女医师主导的肝脏移植却十分“罕见”。

  能主刀肝脏移植并担任肝脏移植中心主任,卢倩算是业内“唯一”。“要不是你们提醒,我才不会意识到自己女医生的身份。”

  卢倩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教授,从事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20年,擅长肝胆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精准肝切除,肝移植,体外肝切除;门静脉海绵样变外科治疗。

  在2020年第四届国之名医评选中,卢倩当选移植领域“优秀风范”。她的颁奖词是:坚守临床一线,聚焦肝胆外科疾病和肝脏移植领域,具备精湛的肝胆外科手术技巧、移植外科技巧和血管外科技巧,救治了大批复杂疑难病患。作为该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赞誉和肯定。

  这位站在手术台C位的肝胆外科女医生以漂亮的手术,回应好奇、钦佩、甚至是轻视。因为唯一能在手术台上立住的是技术而不是性别。

  海拔4000米依旧“乘风破浪”

  7月26日下午,在玉树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卢倩作为主刀,为一位罹患肝包虫病的患者进行手术。

  玉树平均海拔4200米。此时,虽然是当地一年中含氧量最高的季节,但高原反应带来的干扰依旧存在:反应慢,有点喘。

  手术开始前,当地医生曾善意提醒卢倩:要充分意识到这是高原环境下手术。

  女医生、看起来有些“弱小”,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卢倩让人有些担忧。

  刷手之后,卢倩进入1号手术室。手术助理已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操作:开腹、剥离、拉钩。卢倩手中电刀轻点肝部病灶。另一只手娴熟地从护士手中接过所需器械,开始下一步操作,整个流程动作顺利、流畅,丝毫没有高原反应的阴影。 手术室里的人比平时要多。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几双手上。卢倩的手是主角。

  董家鸿院士结束手术之后,也从隔壁手术室前来围观。

  “卢倩主任做手术的确很棒。”听到当地医生称赞自己的学生,董家鸿院补充道。

  从下午2点到深夜10点,卢倩才结束这场历时8小时的手术。患者预后良好。漂亮的女外科医生、漂亮的手术,玉树当地人士对这位来自北京的女医生刮目相看。

  2020年是青海肝包虫病患者“清零”之年。长期关注、支持青海肝包虫病防治的董家鸿院士率队在青海当地开展手术。卢倩是其中的主力队员。中国医师协会携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设立了“包虫病规范化诊疗示范病房”,卢倩担任兼职主任。“高原手术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能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卢倩说。

  外科为何向女性说不?

  一台夜间手术,卢倩主刀,医助恰巧也是女医生,两个高大的男医生负责拉钩。

  “你做手术的场景,太有画面感了!”事后,同事特意告诉卢倩。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卢倩这样的女主刀是“少数派”。

  外科是男性主导的“领域”。全国有1117万医务工作者,其中74%是女性,但多从事护理、内科等工作。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同样存在。

  2019年4月3日,《纽约客》杂志封面为“我是一名女性,也是一名外科医生”,关注女外科医生执业问题。据美国医学协会统计,美国的外科医生中只有19%是女性。外科女医生依然匮乏,外科医生性别比例依然失衡。除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将女性阻挡在外科的大门之外。其中大环境的“暗示”不可小觑:“女性不适合做外科医生”的传统观念影响女性,令其为职业前途担忧。而如何协调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也是一个问题。

  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发布“中国女性外科医生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有效问卷629份,调研对象分布于30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地区,其中上海占比6.04%。结果显示女性外科医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甲状腺、乳腺外科(35.61%)、胃肠外科(19.55%)、肝胆胰外科(13.67%)。

  多数女外科医生认为,在从事外科方面较男士还是有一些劣势,如:体力、生理、家庭等因素。而从优势上讲,她们多数认为:自己更加心思细腻、思虑周全、操作更轻柔灵活、损伤更小且对待患者更有耐心。

  “我不认为有很大的差异,手术还是跟每个人的掌控能力有关系。在我周围环境里男性太多了,我真的不会想到女医生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问题,卢倩并不认为这是外科拒绝女性、女性远离外科的借口。

  在手术台上,卢倩是出了名的速度快、效果好。生活中的卢倩与手术台上并没有太大区别,说话思路清晰,语速很快。

  随着新技术、新机器的出现,外科正逐步摆脱“拼体力”,卢倩觉得未来女外科医生会逐步增多。

  一名外科女医生的成长之路

  “不是因为我优秀或者聪明,更不是因为女性身份获得特殊照顾,而是我的成长环境。”

  卢倩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曾对肝胆胰外科在读硕士研究生和青年医师,开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讲座,回忆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

  从女医学生到女主刀,卢倩的职业成长之路并不具备借鉴意义。她是加速式成长。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七年制学生,定专业方向的时候,她选择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王牌专业肝胆外科。1963年,这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肝胆外科专科,建立颇具规模的实验室,成为中国几代胆道外科医生的摇篮。 在外人看来,卢倩的选择大概率要失败。肝胆外科享有外科领域皇冠的美誉,肝脏移植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手术难度大、出血风险高、时间长,很多人潜意识认为肝胆外科是女医生的禁区。在卢倩之前,从这里走出的肝胆外科女医生屈指可数。

  事情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时任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的董家鸿并没有拒绝卢倩,他反而觉得肝胆外科很适合女生。卢倩最终成为董家鸿院士的第一个女学生。

  黄志强院士也对卢倩非常看好:这个小姑娘心细,是搞外科的苗子。

  卢倩的成长之路和导师董家鸿院士有点类似。按照黄志强院士的规划,董家鸿院士在硕士毕业后到临床锻炼5年,随后接受3年的博士专业训练。

  最初,卢倩并没立刻成为一名“女主刀”。1999年,本科毕业之后,卢倩进入到肝移植团队。在董家鸿院士建议下,卢倩负责肝脏移植病人的术后康复,包括之后的S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

  在SICU里,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卢倩要详细了解患者疾病、手术等相关情况,这样才能制定最优的患者康复方案。

  长达10年的监护经历,虽然卢倩没有主刀,却为她拿起手术刀积累能量。

  2009年,博士毕业之后,卢倩开始快速成长为肝胆外科领域的“女主刀”。她经手的患者有一个特点:术后康复快。因为重症监护的长期训练,让卢倩能够充分意识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在制订手术方案的过程中让“术后前移”。

  仅仅11年,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卢倩也觉得很快,这种快也是必然的结果。

  在西南医院,卢倩获得了对年轻医生成长最友善的空间和最优质的资源。

  “每一级的老师都特别放手让下一级医生去做,老师都愿意站在你背后做你的掌灯人,你只管大胆往前走,老师会在后面给你托底,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成长很快。”

  女性究竟适不适合干外科?卢倩的答案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别人也不要给女医生设限。

  手术台上没有“花瓶”

  “小姑娘,遇到大出血你会哭吗?”因为长着娃娃脸、看起来年轻,一位肝胆领域外科前辈曾问卢倩这样的问题。

  讲起这个故事,卢倩笑了。

  “作为女性,在男性扎堆的肝胆胰领域,会不会获得特别对待?”也有人问过卢倩这样的问题。

  “手术台上不靠性别说话,眼泪更是没用,疾病会因为我是女医生就同情我吗?”

  手术室是外科医生的“乐园”,这里也有约定俗成的规律,能不能拿起那把刀,站在什么位置,并不取决于性别。

  “医生是逐步成长,不会突然出现在患者面前。”站在属于主刀的C位,卢倩反而不觉得有太大的压力。因为手术台上的突发情况,她在训练的时候早已经历过。

  下级医生手术遇到困难时,会寻求卢倩的帮助。手术间感应门打开的一瞬间,所有人看着自己,卢倩说这种感觉很好。

  作为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卢倩和团队成员的工作节奏是跟着肝源走。她没有周末,只要有肝源,只要有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立刻手术。在很多患者眼中,卢倩的手是被施了魔法。经她双手、重新拼接的肝脏再次运转,患者也迎来新生。 卢倩觉得,患者及家属也在治愈医生。“本来觉得挺疲惫,看到患者又活了一次,你会觉得很值。”

  来源:医学界

  作者:陈朝阳

  校对:臧恒佳

  责编:燕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