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医师报》刊登我院医患沟通文章:两次选择 化解一次重大医疗纠纷

新闻链接:《医师报》2022-6-2 A10

发布时间:2022-6-2

作者:樊荣 赵克强


  一个周四的夜晚,一名身患糖尿病多年的男性患者被工友送至医院急诊。患者48岁,一侧下肢和足部已经无法触及动脉脉搏,且肢体已经发黑、坏死。急诊医生立即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气性坏疽。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将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进而危机生命。

  事不宜迟,经过医生对病情的说明讲解,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次日凌晨行急诊手术。为了保全生命,患侧的肢体在膝上平面进行了截肢术。手术很顺利,患者术后被送往ICU。考虑到患方经济情况,医生在患者术后第二天病情稍平稳之后就将他转回了普通病房。

  故事到此本该告一段落,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周一凌晨,在妻子喂水之后,丈夫突然间发生窒息。妻子立即呼叫值班医护人员。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丈夫的心肺功能恢复了,性命保住了,可再也没有醒过来——患者被诊断为脑死亡,永远失去了意识,并再次转入ICU。无论是家属还是医生,心理都很清楚,这一次,是真的进入了无尽的黑洞......

  危机面前 他选择勇敢地面对

  手术成功,患者却在病房中突发窒息,并最终脑死亡。医生心里很清楚,这是一个重大的医疗纠纷隐患——如果追究其责任来,但凡抓住一点不足,赔偿额都不会是一个小数字。而且,患者家属已经开始欠费了......

  很多医生遇到这样的事都会选择回避:一方面,患方对其产生了质疑,信任的基石已然坍塌。另一方面,人的本能也是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但这一次,医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直面危机。因为他知道,此时家属应该从他的口中知晓答案,他必须站出来,给家属足够的尊重、安慰以及陪伴。

  于是,医生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保持着每天至少两次与家属沟通的频率。

  患者入ICU后的第三天,医生坦诚地告知患者妻子:患者目前的脑死亡恐怕是无法逆转了,摆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医师继续全力积极救治,期待出现奇迹,但这种希望极其渺茫,且经济成本较高(7000~10000元/天);二是落叶归根,陈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尚稳定,将其转回当地医院;三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让患者继续活下去——器官捐献。这不仅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也可以获得一些医疗费用的减免。听过这些,患者妻子陷入纠结。一边是再也醒不过来的丈夫,一边是沉重的医疗费用和家庭后续的重担。感情和现实,在不断拉扯摇摆。

  风险面前 他选择人性的温暖

  在患者入ICU后的第4天,突然从老家来看十余名家属——很明显,这是家属来“讨说法”了。

  “医院怎么看护的?”“之前的手术是不是有问题?”“抢救是不是不及时?”面对患方咄咄逼人的提问,医生仍然选择正面应对,一次次、一遍遍地与家属讲解不同的可能病因与预后,并把重点再次放在第三种途径。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沟通,家属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也提出一个诉求:想去见患者最后一面。

  如果是在平时,这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理由。但在当前疫情防控政策下,ICU的探视是被养个限制的。医生考虑,十多名家属从老家赶到北京,如果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那对于家属而言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也必将激起更大的纠纷。经过与相关科室沟通,最终在当晚9点,所有家属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后,让家属轮流穿隔离服进入ICU去见了患者最后一面。

  终于,在患者入ICU的第5天,患者妻子最终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字。一周后,患者捐献了肝脏、双肾及双眼角膜。一个术后突发窒息导致脑死亡的重大医疗纠纷隐患,以患者捐献器官告终。

  处理纠纷 内心比方法重要

  时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没人知道,在这名医生的心中都经历了什么。

  他是一名对患者非常用心、努力交流沟通的好医生。在这一次的事件处理中,他也曾想过回避,但他知道,一旦回避,不仅可能引来一场医疗纠纷,更会在自己心理打上“不善沟通”的烙印。于是,他决定站出来,勇敢地直面家属诘问。一次次、一遍遍,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任何话术,只靠自己的耐心和坦诚打动了家属,让家属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也让家属最终选择了信任。

  在科室和医患办的积极协调、推进下,患者在清明节期间完成器官捐献流程;同时,医生也积极同器官协调员沟通,为家属多争取了一些补助——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不在了,后续生活是个大问题。

  医学最初就是传递信(Faith)、望(Hope)、爱(Love)的,这是医学的温度所在,也是无数医生不懈坚持的动力所在,更是无数患者愿意给予医生信任的基石。

  爱人者,人恒爱之。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内心永远比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