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健康报》报道我院骨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赵喆:在教学中我收获了什么

报道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5410372/5.html

发布时间:2024年4月17日 第五版


我是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二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010年毕业后到当时尚在筹建之中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工作至今。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医生,再到一名带教老师,我的角色在不断改变,我也一步步地深入参与到医学教育工作中。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临床教学?简单来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快乐。一个人一生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创新的时间不过三十年左右,如果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医学、在你的指导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是对自己创新工作的一种延续。受欢迎的好课应该什么样    我在清华大学参与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最早的体验是参加了裘莹老师主要负责的“走近医学”课程。这最初是一门线上的MOOC(慕课)课程,当时做了很前沿的尝试,课程录制采用了现场实拍式,获评为第一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此后,“走近医学”这门课程逐渐变为线上+线下课程,主要面向非医学类的本科生,每学期大约有60人选课。我负责创伤急救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门课程在裘莹老师的带领下几乎每年都获得学校前5%的教学评估成绩,并成为清华大学的通识荣誉课,并在2023年出版了配套教材。 

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一门受学生欢迎的好课程需要老师投入更多心血,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打磨、更新,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参加一门课程的建设,是与周晋老师一起设计“智慧医疗创新体验”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给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除了良好的内在逻辑,还需要我们选择好上课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伊始,我们就确定了研讨式小班课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完成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项目作业,另外,每一节课上会有让同学主动学习、现场汇报的专题讨论。    

这种创新的课程形式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这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无论是教育的理念,还是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形式都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最终获得了两次全校前5%的教学评估成绩,成为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校级精品课程,同时,也建设了线上教育的内容。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    我第一次自己负责的课程是“临床科技实践”。这门实践课程主要面向临床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生,每年大约有20人选课。    

在设计课程时,我参考了很多教育学专著,采取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且引入了一部分心理学的支持,比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让临床医师成为学生们的“教练”而非“教师”,带领学生观摩真实的临床场景,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及时给予反馈。这样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进步,进而把握研学的方向。另外,在课程中我们采用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让同学们尝试完成一个原型产品或者一种算法的开发,并对成果进行展示。    

这门课程的后一半时间,我们带着学生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北京市,来到教学实践基地——辽宁省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学生们要在一个月内完成从调研、提出问题,到开发、试验、迭代的整个过程,相比之前的项目实践,挑战进一步增加了。    

在这一个月的“集训”中,我们和学生朝夕相处,有更多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提炼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我自己也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我们一起探讨、尝试了很多创新的方法,同学们体验到了更接近未来步入职场时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从中也收获不少感动。和同学们谈到深夜,散场之后,大家还意犹未尽,不少学生发来温暖的短信,感怀师生一起度过的时光。让我最欣慰的是,有学生从盘锦回到学校之后,给我发来消息,说想把在盘锦做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作为自己的硕士课题。    

我们的课程已经开设了3年,收获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在开课第一年就获得了学校教学评估前5%的成绩。    

后来我还有幸和多名志趣相投的老师一起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了临床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并把这一系列课程推向全校,课程通过了医学能力提升项目认证。我们鼓励更多进行医工交叉研究的研究生,特别是非医学领域的学生,通过选修我们的系列课程,提升医学素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研究。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延伸    

我很认同苹果公司前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修改的戴蒙·索恩伯格的教育理念,他把教育类比成了4个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营火”,即一对多学习模式;“水源”,即多对多学习模式;“洞穴”,即一对一学习模式;“山顶”,即在实践中学习模式。    

我觉得库奇的这个版本,正是我们这些年教育改革历程的写照:起初是以上大课为主的“营火”式的被动教育;后来越来越多的课程变成小班课、讨论课,更加强调了讨论和参与,成为“水源”式的互动教育;而后,随着我们学习借鉴了“项目制学习”“挑战式学习”的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思考和实践,真正走向“洞穴”“山顶”式的学习。这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现。    

作为医生,在完成临床、科研工作的同时,参加教学活动,确实是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但从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义,让我乐此不疲。在准备和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可以更深入地看待临床问题。比如,通过手术入路的临床教学,能让我看到现在的解剖教学和外科实践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鸿沟,进而思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同时,教学也帮助我们用更理性的思考方式看待诊断与鉴别诊断,促进我们对临床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