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不要问我为何而来 身随信仰——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重症部部长陈旭岩

  

      她原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拥有25年的临床急危重症的诊治经验,16年的科室管理经验;她是中国急诊女医师协会的理事长,为全国数以万计急诊医师搭建知识和技术的传输平台,同时用心营造一个相互支撑和取暖的精神家园。知天命之年,她放弃了所有的安稳与确定性,加盟清华大学新建的附属医院,面对同行和媒体的讶异和质疑,她没有太多的解释,“很多人会觉得梦想和信仰是挺虚幻的东西。而这些理想与信念实实在在就在我的心里,一直在。”她就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点引进的急重症部部长——陈旭岩。

  以“爱”为核心的职业精神

  2014年5月8日,陈旭岩第一次以清华长庚医院引进之学科带头人的身份与住院医师们见面,她演讲的主题是早就拟好的——“有关职业精神”。

  “当你抢救急重症患者时,你就是在和死神博弈。你要时刻敬畏生命,真切体会一个生命对家庭乃至社会多么重要。作为施救者,你要有强烈的意愿——‘我要让眼前这个生命活下来’,然后你就会竭尽全力,并不断完善你的技能,博大你的爱。”陈旭岩说,这其中就渗透着职业精神的含义。

  很多年前的一次抢救,一直让她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炎热的七月,正是西瓜收获的季节,一对年轻的卖瓜夫妻急匆匆地来到医院,男子突然栽倒在分诊台外的地面上,心跳骤停。陈旭岩带领团队立即展开现场抢救,她跪在地上与同仁轮流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在夏天正午的太阳底下抢救,患者被裹满冰袋,而每一位医护汗如雨下。直到病人自主心跳恢复,才由室外转到了抢救室,“你可以把病人先运送到有空调的抢救室再继续按压,不用顶着太阳,不用跪在水泥地上,不用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你是急救医师,你知道对病人最好的选择是什么,而那很可能就是生与死之间的选择。”

  站在病人床边,维持复苏后的心脏稳定,一步步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开始排尿,苏醒、可以对答……之后,陈旭岩才走出抢救室,向焦急等待着的妻子详细交代患者的疾病、病情和抢救结果。女子激动哽咽,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努力从兜里掏出一大把早晨卖西瓜挣的零钱,颤抖的双手高高地捧着,递到陈旭岩跟前,不住地感谢。

  像这样的抢救在陈旭岩的临床生涯中,不计其数,在急诊科工作的25年里,每年抢救的生命用数以千计来描述毫不夸张。而直到现在,成功抢救一个生命,让生命回归家庭、社会,回归和谐的生活,“我还像第一次成功抢救患者时一样,兴奋、激动、幸福。”“是那对安好的小夫妻吧。”她说每年夏天看到街头卖瓜的年轻夫妇,心里都会默默地想起那对小夫妻。“这是唯有医师职业可以带来的美妙体验。每天积累着这样一些美好的碎片,支撑着我坚持,坚守。”

  清华长庚医院面向全球招募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什么能够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精英串连起来,我想应该是职业精神,这种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大爱往往比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陈旭岩说,所有的技术,比如药物、手术刀、高端医疗设备等,都是固体的,只有医生对病人的爱心才是液体的,“当你用关爱把这些固体的东西融化了,才能真正让患者从技术中获益。清华长庚医院,从一张白纸,到平地起楼,铺垫的就应该是爱的东西。当天通苑有这样一家医院,它能够赋予病人以这样的爱,能够赋予医生一种职业精神。早期它只是一个清华长庚,大家会有观望甚至质疑,但我们坚持爱与技能同行,医德医术并重,未来我们一定会影响到整个行业。”

  还年轻,make a difference

  圈内人都在说陈旭岩做出了一个“无畏”的选择——担任一家新建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此前,她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担任了十几年的科主任,拥有一支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优秀团队,这两年又花大心血亲自规划了医院的新急诊楼……很多人不解她的“华丽转身”,而她还是那句“make a difference。”

  “要做不同的事情,要创新,这就如同我们要鼎力组建的‘急诊重症医学部’。做不同的事情的结果仍然是‘make a difference’,我翻译得诗情画意一点就是‘世界因我们而不同’,或者至少世界的一个局部、一种现象、一个痼疾因为我们而不同。”

  成立急重症医学部,将急诊、重症与普通内科融于一体,形成“3X=Y”的医疗格局,是清华长庚医院异于一般公立医院规划的地方。作为急重症医学部的学科带头人,陈旭岩介绍说,现今的疾病越来越复杂,病人愈加老龄化,一个疾病本身带来的也是一个全身效应,而临床现状是——专科越来越深的同时难免越来越窄,医生则越来越专。“我们要做到综合,要有这样一种全局观念,一个综合的平台,把病人当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分离的器官。”急重症部的搭建,将成为一个急重症患者keep moving的联动体,“急诊的病人来院后即可得到好的救治,重症的有ICU接着,病症平稳后,还有普通内科接着,形成清晰的病人动线。” 真正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

  糅合急诊、重症、疑难、综合于一个中心,服务最急、最重和最复杂疑难的患者,陈旭岩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可想而知,而中心的具体设计、人才梯队的组建、团队的组合与训练等,都是压在她身上的担子。“为什么要挑战它?”陈旭岩说,“最大的理由是这个中心存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简单说,中心自身的意义就是最大的理由。更进一步,这个意义就是患者的需求,实实在在的大量急、重、跨系统器官患者的需求。”应对患者量大于医疗人力的状况,运作的过程则要求必须务实、具体而有序。对此,陈旭岩总结了“四步走”原则,一摸,摸清病患量、疾病数据等;二磨,急重症是一个多界面的诊疗平台,人和界面的融合至关重要;三悟,在工作中要智慧地思考,多进行思想碰撞;最后在动态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制度,要真正体现以急重病患为中心,因需求而随时进行动态调整,虚拟床位、弹性调度,开辟出未来医院最重要的一条高效而安全的生命绿色通道。这对人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应对能力、全局观念、服务意识和求和精神。”以理想化的制度管人,是陈旭岩希望最终达到的“境界”。

  “清华长庚是肩负‘国家使命’的,不仅仅是清华教学医院的使命,或者卫计委希望给天通苑人民看病的使命,或者创办人王永庆先生的夙愿使命。通过我们开拓性的实践,哪怕仅回答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命题’。” 说起专科规划,陈旭岩再次坚定地表示,要“make a difference”。

  甘心“铺路”重在“传承”

  对于临床医学起步较晚的清华大学来说,兴建附属医院有如创业一般,虽然依托清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同时获得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鼎力支持,“一家医院的成熟至少需要三五十年,对我来讲,在清华的工作,可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可能看不到清华长庚特别辉煌的时代,所以要有一种铺路的精神,无论是谁来当这块砖,铺这段路,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零起点,却有填补临床医疗空白的决心和自信,这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吸引陈旭岩的地方之一,而此外,清华大学将清华长庚医院定位为一家综合教学型医院,注重高品质医学生和专科医师的培养,对医学教育“全人化模式”的定位也是陈旭岩决定加盟的重要驱动力。“以清华大学的积淀、影响力、决心和对医院的教育定位,从中你能够看到希望。”

  “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临床教学是医院的另一条生命线。” 2003年,她完成起草了我国第一部“3+2”年急诊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成功在北医系统推行。曾先后赴加拿大、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地学习专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与实施。这些国际性交流学习,以及国内的教育实践,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医师培训经验和设想,她在长庚模式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一体化培训体系中找到了契合点。于是她带着深厚的临床经验,和成熟的教育理念,惠及清华的新平台。“希望把我的能力和资源用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扎实规范的专业训练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传承加之创新,生命就有意义。”

  无论是从北京大学到清华大学,还是从北医到清华长庚,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着陈旭岩,她说工作到今,她代表的已不仅是她个人,作为一位科主任,她代表着一个科,通过科室代表着一家医院。作为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她还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行业。“有关使命感,很多人又要论及是实还是虚?我从来就感觉使命的存在,很真实,而且深信我们还肩负把这种真实感传承给年轻人的责任。”在陈旭岩的人生里,服务患者、传承临床技能与职业精神是她的使命,更是她的信仰,她以心以身相随。(作者 韩冬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