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中国器官捐献日】这份义举,必扬名于后世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6月11日电(通讯员 薛凯

  中国器官捐献日

  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停用司法来源器官,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器官移植来源。此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我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就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建立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跃居世界第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我是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员是一个新兴的职业,我的工作就是宣传器官捐献理念,发现潜在捐献者,帮助其完成器官捐献意愿,以挽救因器官衰竭而需要器官移植的危重症患者。

  回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事业的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依靠的是无数民众的支持和千千万万普通医务工作者的躬身笃行。每个器官捐献义举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我是距离他们最近的人,故事里传来的泪水和爱,让我愈发坚定地奔走在协调员的路上。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薛凯

 

这是你们的大哥

他做了这么伟大的事

  新新(化名)是个5个月大的小男孩,本有着美好人生的他不幸患上了脑肿瘤,家里人非常着急,赶忙带他来北京治疗,但脑肿瘤已经很大,没有了手术机会。巨大的肿瘤压迫大脑中枢,新新已无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维持。新新的爸妈都是90后,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爸爸强忍悲痛,选择了器官捐献:“他在这个世界的时间太短暂,我希望他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让他去帮助别人吧。” 新新爸爸的心愿是将孩子的名字刻到纪念器官捐献者的纪念碑上,他说:“新新是我们第一个孩子。以后,我们还会有孩子,我以后要带着我的孩子们来北京,去纪念碑前看他们的大哥,我要指着新新的名字跟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大哥,他做了这么伟大的事!”

  

一个决定

“挽救”了他的生命

  杨叔叔(化名)是一名退伍军人,查出脑肿瘤后,在医院进行了脑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出现并发症,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家人非常悲痛,但也特别感激他的手术医生。他们在给手术医生的感谢信上写到,如果确实治不好了,他们希望把杨叔叔的器官、遗体捐献出去,去帮助别人。得到消息后,我们对杨叔叔的病情做了初步评估,病情符合捐献标准,因此将他转运至清华长庚ICU ,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对他进行进一步系统评估。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在ICU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下,杨叔叔病情逐渐好转。我们在跟杨叔叔家人的聊天中得知,杨叔叔的二女儿曾患白血病,在得到好心人捐献骨髓救治后康复了。因此,杨叔叔跟他的家人都决定如果他们去世了,都要进行器官、遗体捐献,回馈社会。杨阿姨开心地说:“没想到这个决定,反而救了他一命。”

  

  短短几年内,我国器官捐献志愿者的登记人数从刚刚开始的不到1000,到如今已超过340万。最初,好多人提出质疑:中国传统观念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器官捐献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器官捐献又得到人们的认同呢?

  回顾五千年传统文化,“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理念,就是在鼓励人们奉献爱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被断章取义之意,它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章》,原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器官捐献的大爱救人精神是可扬名于后世的,是大孝。因此,国家针对器官捐献的宣传,正是激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器官捐献、大爱救人的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相信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器官捐献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支持,也会有更多的人们因得到大爱捐献,从而获得新生的希望。

  

  附:关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微信,在菜单的“互动”栏目里,点击“器官捐献”,按照步骤填写即可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