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七周年·患者来信】步步惊心的17小时后,他从绝地走向重生

媒体报道及鸣谢!

《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m.haiwainet.cn/epaper/rmrbhwb/content_20211210_25893021.html

《中国医学论坛报》2021-12-16 A2版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2月3日电(通讯员 南子钰)“过去这四年,真的不能回想。不是在治疗、在恢复,就是在寻找新治疗的路上,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重拾信心,周而复始。”来自香港的王先生感慨道。就在两周前,他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了一场长达17个小时的肝脏移植手术,手术由院长董家鸿院士和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卢倩主刀,麻醉科主任张欢团队全程护航。

  一段不言放弃的求医之路

  2017年,刚查出患上肝癌不久的王先生就被下了病危通知,医生怀疑肿瘤有破裂的迹象。作为顶梁柱的王先生当时才49岁,小儿子刚上小学。“我在医院外的马路边上懵了半天,汽车冲我直按喇叭才回过神。”妻子说道。虽然肿瘤最终没有破裂,但夫妻二人商量过后,决定在香港进行手术。

  手术很成功,王先生经过6次化疗后以为生活可以逐渐回到正轨。然而两年后,肝癌再次复发。自此之后便是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质子治疗……“如果只有自己,可能也就放弃了,但是母亲年迈,孩子又小,家庭和企业都还有责任,我要命运较较劲儿,开始奔波世界求医。”

  综合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癌症的发展,但王先生的肝脏功能却在受损衰退。2021年初,他开始持续高烧,胆红素激增,药物无法控制,身体迅速衰竭,此时唯有肝移植能救命。然而“拦路虎”再次出现,CT显示他的门静脉全部被血栓堵塞,门静脉供应肝脏75%的血液,这个血栓如果不能移除,肝移植无法进行。王先生求医的脚步从香港、日本辗转到内地各大医院,却处处碰壁无人接手,直至被推荐到董家鸿的门诊。

  一场步步惊心的重生手术

  董家鸿看到王先生的病历资料时沉思良久,患者门静脉系统中的血栓广泛且深,取栓时稍有不稳都会是超大量的出血;手术、放疗、介入、质子等治疗使得患者肝脏、胆道等腹腔解剖结构也随之发生异常复杂的改变,肝门区的血管在CT上都已显示不出;肝脏和下腔静脉间还有脓肿……已知的风险巨大,不可预测的未知风险还有很多,但面对奔波和坚持了这么久的患者,董家鸿说,“做吧,我们竭尽全力。”

  经过肝移植团队几番术前讨论,形成了含有各种预案的手术规划,“只有给予最充分全面的病情研判和精微缜密的术前规划,才能在手术中及时、正确地应对险情和意外。”卢倩说道。11月19日凌晨四点,手术开始。患者腹腔内器官已形成广泛致密粘连,医生先仔细地将腹壁、贲门、胃、胰腺、肾上腺、结肠进行分离。手术视野打开后,董家鸿发现血栓不仅完全将门静脉主干堵死,而且堵塞了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两支上游干流血管,主干侧支还被迫形成了密集分布在肝脏周围的曲张血管网,极易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董家鸿精准落刀,谨慎地排查取栓,完美避开风险点,疏通了这段挽救生命的主干道。

  此时另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解剖切除肝后下腔静脉。由于此前患者接受了多次质子放射治疗,后腹膜壁形成质密坚硬的板结状态,正常解剖层次彻底消失,而人体最大的主干回心血管,下腔静脉,深陷其中。董家鸿凭借多年复杂肝移植手术经验,采用个性化设计的超常规手术路径和技法,巧妙避开周围密集的侧支血管循环网络,成功分离切除肝后下腔静脉,随之清除后腹壁内食管旁的巨大脓肿,完好保护食管和肝上下腔静脉。

  病肝精巧取下后,手术团队提着的心微微放下了一些。然而与供肝吻合时发现,患者关键血管结构条件不足,肝动脉血流量不够,无法支持供肝存活。董家鸿立即将胰腺后上方的脾动脉游离出来,重建后替代肝动脉进行血管吻合。当血流开放,移植的肝脏迅速恢复鲜红色,董家鸿知道,这场历经17个小时的手术,成功。

董家鸿术后查房

  一封满含情谊的感谢信

  术后第四天,王先生在ICU护士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一周后,转回普通病房。“之前我特别怕冷,但这几天我经常热得满身汗,打心眼里热乎,觉得充满力量。”他笑着说道。“董院长和团队带领我走出绝境,我要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绝不辜负新的人生旅程。”

  患者虽然还没有离开医院,但一封情意满满的感谢信已经到来。“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董家鸿紧握精准的手术刀行走在世界医学巅峰,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禁区,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移植医学的世界记录,活体双肝移植、体外肝切除自体移植……肝移植最小的患者刚满4个月,最年长的患者已逾80,数百名患者移植后超10年长期存活,其中最长的已达23年。一心赴救,永不言弃。这不仅是医者对职业的庄严承诺,更是医者对生命、对信仰的极致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