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科技创新展鹏程 医工融合拓新途--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召开2021科技创新大会

媒体报道及鸣谢!

《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mk.haiwainet.cn/special_html/hk_page/article/hknews-article/20221/25/E_N_20220125_25900429.html?id=E_N_20220125_25900429&contentType=CT001#/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2月27日电(通讯员 杨超)12月25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科技创新,医工融合”主题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从科研管理、战略规划、研究新范式、创新技术、医工结合等多个角度,展开一场医学前沿学术研讨。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清华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研究院、医学院、一附院等单位领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研管理专家,以及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党委书记周月红等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等共同参会。会议由副院长张萍主持。

董家鸿致辞

  董家鸿在开幕词中指出,清华长庚医院要秉承临床问题驱动型研究模式和健康产品导向型研发模式,依托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和“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借助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和基础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纵深突破创新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曾嵘线上致辞

  曾嵘副校长在线上致辞中指出,清华大学始终以培养杰出人才为办学根本,科学研究是大学知识创新重要活动,也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必要环节。学校非常重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生命健康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之一,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作为学校附属医院,曾嵘肯定了清华长庚医院在致力于构建卓越健康医疗体系和尖端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期待医院在医学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潘苏彦致辞

  潘苏彦指出,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给北京市的四个定位之一,近期市委全会上,蔡奇书记指出,北京要“落五子”,第一子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高质量发展推进过程中,医药健康和人工智能是北京重点要发展的十个高精尖结构当中的两个重要方向。清华长庚医院在聚焦医工结合新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医院继续促进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切实把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贯彻运用到新时代举办市属医院职责,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而不懈努力。

周月红致辞

  周月红在讲话致辞中指出,医院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努力开拓进取,完成了第一个历史阶段,即建构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全国综合三级医院前百强的目标任务。面向“十四五”规划,医院要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建设教学研究型医院;针对科研工作,要围绕着推动医工交叉中心,健全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专兼职研究队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全面构建医院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进入学术研讨环节,与会专家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和方向”、“高效科研管理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两个维度进行主题分享。

李水清进行主题分享

  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李水清围绕“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表演讲,指出医院的发展要紧抓重点工作,包括:优化科研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科研基地的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合作等,继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王燕进行报主题分享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向大会分享了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与探索经验。她指出成果转化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层面的问题,还应紧紧地围绕着国家的“四个面向”,把成果真正地写在祖国大地上。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量主要包括:一流的科学家、学科、经费投入以及创新资源等因素,为北清华长庚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新思路。

黄天荫进行线上主题分享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黄天荫围绕“如何能从医疗演变到学术医疗”,即从传统医学院的培养模式,过渡到学术型医师的培养,最后成为学术型医疗中心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为推动清华临床医学快速发展以及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能。

董家鸿进行主题分享

  董家鸿围绕“临床驱动的基础与转化科学研究范式”进行主题报告。他指出,未来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健康科技的发展,主要应以问题为导向,形成临床驱动的范式(CDR),即临床医生不能满足于用现有的知识去照顾好患者,更应该去创造知识、创新技术,应以研究解决现实健康医疗实践中的难题和痛点,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患者照护质量。同时,他表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仍存在鸿沟,要突破鸿沟必须要以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推动以临床问题为驱动的科学研究,开创清华医学顶天立地、惠民的新格局。

王峥进行主题分享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部部长王峥介绍了华西医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经验。他从华西医院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医院的创新与成果转化“六大方略”体系,包括:方向、团队、平台、项目、机制、成果等方面分享了工作成果,为提升我院的科研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拓展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值得借鉴的丰富经验。

黄翊东进行主题分享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翊东围绕“可用于医疗领域的新型传感技术”,分享了5个有可能在未来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新型传感技术,包括:光谱实时成像、太赫兹成像、光子彩超、超高速流式细胞成像分析仪和人体胸腔液气含量多物理场实时监测。她表示,人类社会逐渐成为智能化社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从而促进智能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张萍进行主题分享

  张萍系统介绍清华长庚医院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及近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包括组织体系及制度保障;积极组织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申报;开展校内合作,推进医工结合研发;跟踪科研成果产出,助力成果转化应用;出台多项科技创新举措;推进学科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各项举措推动医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今年获批“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北京市卫健委“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及“智慧健联体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

(从左至右)蔡军、张学工、吴及、段斯斯、杨世忠进行主题分享

  在下午的学术交流论坛上,阜外医院院长助理蔡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学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吴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段斯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杨世忠五位专家结合各自专长的领域,对临床问题驱动的研究、医工交叉创新各抒己见。同时,大会设置学术交流沙龙环节,分别围绕智能影像诊断、人工器官和机器人、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器官损伤与修复和大数据主题,开展学术研讨。讨论沙龙气氛热烈,医工双方专家均表示获益良多。

  分会场讨论

 

  会上,医院对2020年度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创新团队、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奖进行了颁奖。

 

  新闻链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奖(2020年度):一等奖获得者:肝胆胰外科团队;二等奖获得者:心脏内科团队、神经外科团队;三等奖获得者:骨科团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妇产科团队;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2020年度):董家鸿、武剑、蔡谞、张萍、廖秦平、牟向东、魏来、郭军、卢倩、张欢;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组织奖获得者(2020年度):心脏内科团队、内分泌与代谢科团队、泌尿外科团队、皮肤科团队、放射诊断科团队、妇产科团队、神经外科团队、康复医学科团队、血液肿瘤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