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清华大学成立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4月12日电(通讯员 韩冬野 李牧 汤睿 于里涵)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之际,4月8日,清华大学揭牌成立“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简称“移植仿生院”),由著名肝胆外科和肝脏移植专家董家鸿院士担任院长,将推动器官移植临床医学与清华优势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设临床驱动型与超学科融合式卓越器官移植中心。同日举行了“清华大学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国际论坛”,来自我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欧洲、日本、美国等400多名海内外专家,围绕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的国际前沿问题展开深入学术研讨。

  

  王希勤致辞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对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对清华医学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理念并指出,当前处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关键时期,清华正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模式,清华医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移植仿生院成立于这个大背景之下,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的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问题作出清华贡献!

  

  高战军致辞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在致辞中表示,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再生医学是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前沿领域,清华大学引领性地提出临床驱动型医工结合式的新医科发展模式,希望移植仿生院的建设能推动产出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惠及我国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卢宠茂致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以视频形式祝贺清华移植仿生院的成立,并寄语研究院发挥清华的临床医学和综合学科优势,凝集全球的力量,聚焦该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从而促进全球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的发展。

  

  黄洁夫致辞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顾问委员会主席黄洁夫,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实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黄洁夫表示,清华大学的临床器官移植已经展示出雄厚的技术实力,医学学科特别是在医工结合的基础上,从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上发力,是医学发展最好的突破口。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和支持清华移植仿生院这个平台,为发展国家器官捐献移植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清华的贡献。

  

  曹雪涛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交融,特别是在前沿领域和高端医疗技术实现医工合作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新医科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器官移植是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技术,是一个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在器官移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医疗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业绩。清华大学成立器官移植和仿生医学研究院,锚定这个尖端医学领域戮力深耕,是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希望学校继续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进一步整合优质学术资源,系统集成,创新突破,着力破解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助力国家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董家鸿致辞

  董家鸿介绍,器官移植是21世纪医学前沿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是一项尖端医学技术,更深刻涉及到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传统、宗教、政治乃至社会体制,是推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理工、社科、人文等众多学科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移植仿生院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际科学前沿建立的清华大学校级实体科研机构,汇聚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精密仪器、材料科学、数智科技、医疗管理和医学法学等多个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将以临床驱动型与超学科融合式新医科发展模式,着力攻克制约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瓶颈问题,打造引领全球的移植与仿生科技创新高地以及国家行业治理的高端智库。目前,研究院已经确定了六大研究方向,包括移植生物学,移植肿瘤学,器官再生修复,器官仿生工程,组织工程,移植伦理与法治。

  

  图为董家鸿(右三)团队开展肝移植手术场景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怀指导下,清华器官移植临床学科踔厉奋发,为研究院提供坚实的临床支撑。自 2018 年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先后获得全部六种实体器官移植资质,构建起以肝脏移植为引领,肝、肾移植高质量快速发展,心、肺、小肠移植特色化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器官移植中心。除各类常规器官移植手术,中心还开展了包括极危重超低体重婴儿亲体肝移植,双供肝活体肝移植,慢性移植物失功再次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自体小肠移植,以及国内首例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等复杂疑难手术。2021 年,医院获批北京市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2022 年,医院获评首批北京市人体肝脏移植与肾脏移植医师培训基地。为开展高质量医学研究,业已建立起了国家肝胆疾病标准数据库和清华大学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同时中心已经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和医工交叉合作研究工作。器官移植临床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科技瓶颈,研究院的成立,将为突破临床医学难题注入新动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会长王立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院士,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名誉院长、国际活体肝脏移植学会会长陈肇隆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主席、国家卫建委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树森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院士,空军军医大学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窦科峰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院士,国际肝脏移植协会前任主席、欧洲器官移植协会主席Jan Lerut教授,国际肝脏移植学会主席、香港科学家协会主席万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研究院肝胆胰外科和人工器官移植科主席Kiyoshi Hasegawa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书记周月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克霞等出席开幕式。此外,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OPO 人员职业发展与关爱专项基金项目在会上启动。

  

  图为启动OPO 人员职业发展与关爱专项基金项目

  为期两天的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国际论坛,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在临床医学移植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伦理法规、社会治理领域的400余名杰出专家学者,共研热点问题,共话前沿进展。在论坛特设的“器官移植院士论坛”环节,六位重量级院士先后进行主题报告。

  

左起依次为董尔丹、陈晔光、陈肇隆、郑树森、窦科峰、董家鸿

  董尔丹院士以《浅谈医学科学研究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为题,阐明了医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双率驱动的特点,要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作用,更要有组织的研究,即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疾病负担和社会需求为牵引力驱动医学研究。陈晔光院士针对移植所需要的器官短缺问题,从类器官与器官重构的角度,提出了参考方案。报告对整个类器官的发展,应用拓展、前景等进行了完整深入的介绍。陈肇隆院士进行了《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策略革新》主题报告,针对肝癌患者肝脏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问题,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术前降期治疗,特别是应用质子、Y-90等技术,提升术后无瘤生存率,为移植患者带来福音。郑树森院士分享了肝脏移植的技术创新工作,提出肝脏移植的“杭州标准”,以及其团队在复杂肝脏移植,特别是门静脉海绵样变或者门静脉变异方面的手术创新,推动我国肝脏移植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窦科峰院士进行了《异种移植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同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困境,异种移植发展的临床有效进展,及其对填补器官短缺问题的意义。董家鸿院士分享了团队在体外肝脏手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结合临床实践,具体团队在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技术方面进行的系列创新和优化,实现流程简约、风险可控,为终末期肝癌患者、肝包虫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图为海内外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学术交流

  在“器官移植国际前沿论道”环节,Jan Lerut教授现场进行了“肝移植中的免疫抑制调节之艺术”主题报告;Kiyoshi Hasegawa教授分享了东京大学活体肝移植经验;万钧教授针对肝癌移植后肿瘤复发问题,从免疫微环境的重塑角度进行了研究分享。世界器官移植学会主席、美国芝加哥大学移植外科主任和移植研究所所长 John Fung教授;国际肝脏移植学会主席、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卫理公会移植中心主任R.Mark Ghobrial教授,日本东京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移植中心主任Mureo Kasahara教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nnals of Surgery副主编、瑞士苏黎世普通外科和移植学系主席Pierre Clavien教授,法国巴黎维勒瑞夫医院肝胆中心主席Daniel Cherqui教授,韩国首尔欣英外科医院首席外科医生Sung-Gyu Lee教授等通过线上方式参会,围绕器官移植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学术分享。

  论坛还设置了“器官移植社会治理”、“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器官再生与仿生”、“器官移植圆桌论坛”等环节,海内外专家共研热点问题,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