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教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动态
教育教学

医师赵喆:我在清华从教学到教育的第一次们

图片2.png

赵喆,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清华大学准聘副教授

获得清华大学2021、2022年度教学优秀奖

获得清华大学2023年课程思政示范教师

图片3_副本.png

赵喆所获清华大学教学荣誉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月30日电 (通讯员 赵喆)我是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二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010年毕业后就留在了清华大学正在筹建的附属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因为机缘巧合我从第一次参与到清华临床医学课程的录制,到深度参与课程,负责与设计课程,参与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一步步深入地参与到教育里,辛劳的临床之余,对教育工作的付出不在言下,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临床教学?我会回答你:因为我收获到了快乐!当然,还有一个更加认真的回答版本,我会说:一个人能够有效地做创新,做有意义的事的时间, 也就30年,如果通过教育让一群学生能够认同你的理念, 围绕着你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扩展。

“走近医学”投入和欢迎成正比

我在清华大学参加了多门课程,最早的体验是参加了裘莹老师主要负责的《走近医学》,最初是一门MOOC课程,放在网络学堂上,在那个时候跟医院的同事晁爽、黄振宇、王非一起,就进行了很前沿的尝试,做了现场实拍式的MOOC课程录制,当时获评第一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在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之后,又有幸被邀请参加了吴励老师《医的奥秘》,也在同一时间获得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微信图片_20240130094627_副本.jpg

赵喆在课堂教授创伤急救知识

此后《走近医学》这门课程逐渐变为线上+线下课程,主要面对非医学类的本科生,每学期大约有60人选课。我在其中负责创伤急救的实践课程,主要的内容是给学生们讲授一些创伤急救的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课上分组进行相互实践止血、包扎、固定的基本操作技术,希望能够提高同学们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与知识。这门课程在裘莹老师的带领下,几乎每年都获得学校前5%的教学评估成绩,并成为清华大学的通识荣誉课,并在2023年出版了配套教材。

微信图片_20240130094449_副本.jpg

学生们在课上分组进行相互实践止血、包扎、固定的基本操作技术

在参加这门课的过程中,让我了解了一门受到欢迎的好的课程,是需要老师们极大的投入,并且逐步打磨,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更新,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教育要常常玩新

第一次比较深入的参加一门课程的建设,是与iCenter的周晋老师,在王旭老师的帮助下,设计《智慧医疗创新体验》这门课程,这是一门给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大约会有20人选课。这门课程第一次开设是在2020年春季,是完全线上的,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全新的一门课程,除了良好的内在逻辑,还需要非常好的上课形式,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设计伊始,就确定了研讨式的小班课,有一个贯穿学期的项目作业,另外每一节课上会有一个专题的讨论,让同学们主动学习,现场汇报。同时充分应用了技术手段,让同学们利用共同书写文档、线上会议等等方式,进行课下的互动。

微信图片_20240130094246.jpg

同学们在医院进行小组实践

这种创新的上课形式,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教育是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形式都要与时俱进。这门课程最终也获得了两次全校前5%的教学评估成绩,也是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校级精品课程,也建设了线上教育的内容。

教学相长里感动满满

第一次有一门自己负责的课程,是在建设《临床科技实践》的时候,这是一门6个学分的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临床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的研究生设计的实践课程,每年大约有15-20人左右选课。

这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参考了很多教育学的专著,从形式上,完全接受了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的方式,从项目的确立、实施、过程评价、展示、迭代,而且引入了一部分心理学的支持,比如给学生一定的选择,首先组织了老师的路演,让学生选择实践的老师,从课程伊始就让学习成为受教育者主动选择的内容。另外就是通过临床医师的路演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完美地契合了PBL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条真谛——来自真实世界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临床医师成为教练而非教师,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进步,把握研学的方向。另外我们融入了创客(Maker)的精神,采用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让同学们真实地进行产品、方法的开发,完成一个原型产品或者算法,并进行展示。实现从真实的问题出发,进行真实的研发,产生新的产品或者方法,返回真实世界进行迭代。

微信图片_20240130094044_副本.jpg

同学们在进行临床科技实践workshop的maker环节

在这样的设计下,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的课程,我很高兴有一批我们的同事,加入了我的共同指导教学团队,并收获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年就获得了学校教评前5%的成绩。

之后这门课的后一半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北京,来到教学实践基地——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从在一个学期的实践完成项目实践开发,变成一个月以内完成从调研、提出问题、开发、试验、迭代的整个过程,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但是好在变成了集中居住式的,可以跟学生朝夕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同学们一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抽象其中的内容、寻找解决方案,我自己也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尝试了更多的探讨创新的方法,比如敏捷开发,也谈自己的经验,比如如何科学地终止导师的“科研幻想”等等,让同学们体验更接近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240130094230_副本.jpg

赵喆带领学生们在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实践

其中,让我感动的是跟同学们谈到深夜,散场之后同学们还发来温暖的短信,感谢一起度过的时光;让我最欣慰的,是有学生,从盘锦回到清华之后,给我发来消息,说想把在盘锦做的内容,更加完善,作为自己的硕士课题!这让一门课上的实践成了一个毕业课题,实现了一个延续!这门课程,也获得了全校前5%的课程评价。

后来还有幸跟多位志趣相投的老师一起,在高彦芳老师指导下,协助何作祥老师,一同建设临床交叉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体系,并把这一系列课程推向全校,实现了医学能力提升项目证书!鼓励更多进行医工交叉研究的研究生,通过选修我们的课组,提高医学素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研究。

我很认同约翰·库奇修改的戴蒙·索恩伯格的教育理念,他把教育类比成了4个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

营火——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由老师在前面讲授知识,这是传统的教育提供方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源和学习方式让这种模式接受了很多的挑战,知识变得不再稀缺。

水源——多对多学习模式,就像在水源旁边大家一边喝水一边交流的场景类似,学习可以是这样同辈之间的、以小组讨论为主的,相互分享的教与学。

洞穴——一对一学习模式,这实际是类似于在洞穴中,自己思考,让知识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也就是用前面所学到的一切技能,去攀登高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挫折、错误,但只有真正实践了,才是对能力的提高。当然为此,还要有适合的评价体系,更多的过程评价,消除同学们对最终结果的顾虑,鼓励大家勇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