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昌平报报道:姜泊:医学探索 永不停歇

发布日期:2015-09-14

  从1984年被分到消化内科开始,姜泊在30年的工作中,埋头钻研,并成为胃肠道疾病诊治的翘楚。他是北方人,却在南方贡献了青春,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现在他回到故土,在清华长庚医院继续自己的医学研究之路。

  南下北上的3段人生

  1982年,姜泊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正赶上国家强化军队医疗,包括他在内的40位医学毕业生都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他成了一名正式的军人。一心想成为一个外科医师的姜泊,在军队里开始了他从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与消化内科结缘。

  1987年,岳父被确诊为结肠癌,成了姜泊接手的第一位肠道癌症患者。两次化疗,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姜泊决定采取保守疗法,成功维系了岳父的健康。“因为早年父亲患肺癌去世,使我走上了从医这条路,后来岳父患上结肠癌,我才开始关注并钻研早癌筛查。”硕士毕业后,姜泊报考了在大肠癌研究方面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周殿元教授,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由此开启他南下的第二段人生。

  博士毕业,姜泊留在了南方,从驻守基层到临床、科研,他接受了全面训练。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他驻守了一年,青藏高原上的官兵最常见的肠胃疾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溃疡性出血,为此,姜泊频繁地穿梭在各个兵站部之间,采集检体,最终以此完成科研课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立了三等功。

  从青藏高原回到临床,姜泊一心扑在了大肠癌早期筛查的研究中,建立大肠癌诊治关键技术平台、确定大肠癌高危人群快速标定方法、建立大肠镜下诊治大肠肿瘤及早期系列平台、研发结肠胶囊机器人……

  但是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家庭团聚仍是姜泊的心病,所以当清华长庚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决定回到北京,“这是人生的又一挑战。”姜泊说。

  永不停歇的肠道研究

  在南方时,姜泊率领团队将消化内科打造成为国家重点专科,他钻研的早癌筛查等项目也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层面的大奖。重回故土,姜泊首先提出的目标就是“做成社区早癌筛查这个大项目”。

  “建立临床患者群和长期随访制度,对患者安排个性化治疗和随访,保证稳定的疾病静止期状态。”对于继续早癌筛查研究,姜泊有着明确的规划。

  回到北京近一年时间,姜泊成功立项了国家卫计委的科研项目——肠道微生态系统研究。作为人体中一个重要的系统,胃肠道与外界相通,每种疾病都牵涉到胃肠菌群的变化。消化道肿瘤、肝脏疾病等,每一项拿出来都单独成病,而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就牵连着诸多要人命的重症。

  为此,姜泊联合十几家单位,开展全国调研,“胃肠道是人生活的依靠,菌群则是胃肠道的依靠”,在前面的人生阶段里,姜泊作为胃肠道研究的领军人物,对菌群中的成员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这一次他瞄准了整体,目标就是“建立肠道微生态诊治规范,确立经济适宜的系列诊治技术。”

  “意识决定技术”

  “我职业生涯的洗礼是在日本。”为了深入研究大肠癌,2000年,姜泊第一次到日本做访问学者。在一家规模不到500张床的医院里,他见证了他的老师——工藤教授完成世界顶级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后姜泊几乎每年都会去日本学习交流,在他看来,能够发现早期癌,依靠的是日本学者那种研究细微病变的专心、细心,和那种坚韧不拔一定要发现的决心,“这种意识就决定了技术。”

  凭借着这股精气神,姜泊带领课题组建立了世界第一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细胞株,是迄今为止最早期的大肠肿瘤癌前病变;带出了享誉全国的大肠癌、炎性肠病、胃肠微生态三支团队,将南方消化内科的发展带向了一个高峰。

  如今,姜泊将研究带到了北京,并组建了一支新的团队。说起手下的医师,他如数家珍,从日本、美国引进的海归人才,还有从协和招募的年轻医师,他组织了自己的“新家庭”。从顶尖的专科到一个全新的医院,再带出一个全国顶尖的团队,“我有精力和信心做这件事。”姜泊坚定地说。

  走进姜泊的办公室,目之所及几乎都是书,他将青春献给了临床科研攻关,所学所得,也都投入到医学教育当中去。开展“定期文献读书报告会”,重点培养团队的学术思维;利用查房,培养年轻医师的分析能力;联袂解决临床疑难病例,养成医师的职业价值观。

  “生命为上,这是医生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胃肠道诊疗和科研的道路上,姜泊放下了昨日的辉煌,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探索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