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我院抗疫援鄂医疗队的故事: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

发布时间:2020-02-11

清华长庚医疗队——“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

韩冬野

  1月30日,按照北京市属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整体安排,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的11名队员分别编入早9点、下午3点、晚9点的三班,开始为确诊患者服务。

  早7点洗漱吃饭,第一波队员乘坐班车准时出发,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虽然接诊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但大家均来自疫情相关的科室,并且均经过专业防护培训,所以心态很平和,一起喊了加油的口号。

  下午上班的队员,则在上午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一旦进入隔离病房,我们必须要自我隔离,不能随意出入、接触外人。”呼吸/感染专业护士孙雪洁说。

  清华长庚援鄂医疗队的第一个班:8名护理人员分两批进入医院西区12楼病区;3名医师与1名同仁医院医师、2名当地医师,共同负责12楼与10楼两层楼的46位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前,队员互相协助和检查防护用品是否穿戴到位,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一个班6小时,医师们组织查房,针对患者的病情开立相应的医嘱,护理人员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执行给药和静脉输液等操作、提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执行入室环境介绍和健康宣教……

  第一个班结束,队员们有两点一致感受: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穿脱防护服;对于患者来说,情绪的安抚与对症治疗同等重要。

  穿防护服平均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刚刚穿戴好,会感觉透不过气,浑身冒汗。即使佩戴护目镜前在其内侧涂抹了洗涤液,仍然很快就变得雾气蒙蒙。为方便辨认,大家相互给对方防护服前后写上名字。防护服像一个不透气的“套子”,穿上了它,医护人员在接下来至少6个小时里,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不断完成医疗照护工作。

  为此,一些医护人员在长大后第一次穿上了纸尿裤。而越严密的防护就意味着越喘憋、口干,甚至头晕、头痛,护目镜上的雾气形成了水珠,不断地下流,身体里的水都化成了汗,把衣服湿透了。“最舒适的时候就是洗手后的清凉,能瞬间凉快两三秒。”孙雪洁说。

  在成人病房中,年轻的患者36岁,年长的则有87岁了。“走到患者的身边,能看到那眼神里充满了对疾病的恐慌和对活下来的渴望。”清华长庚援鄂医疗队队长郭军说,除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对症给药,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心理安慰,是医护人员做得更多的事情,和救治同等重要。

  危重患者会不断地按铃,诉求自己的痛苦,护士一遍一遍进入病室安抚情绪。“室内是空间紧促的病房,身边都是呼吸困难的病友,外面是一座空城,面前的医务人员穿得像‘太空人’,我们站在患者的角度,能理解他们几乎崩溃的心理。”郭军说。

  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郭军会和患者针对性对话,给危重症患者解释病情时说得尽可能详细些,给年轻的病人则多输入信心。比如,面对一位同龄的男患者时,郭军说:“你40岁,我也40岁,咱们这个年龄是抵抗力比较强的。你已经发病15天了,差不多到极限了,要对自己有信心,症状会渐渐好转的。”

  郭军和患者强调最多的话是:“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

  “从隔离病区走出来,摘掉口罩帽子看到自己的脸被汗渍泡得浮肿,勒痕触目惊心。照镜子时第一次觉得自己毛孔怎么那么粗大,皮肤粗糙,嘴唇发紫,真是丑爆了。”孙雪洁说,“还有病患不断收治住院,我们的工作将日复一日进行下去,直至疫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