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学人文

【导学故事】高山仰止满花乡,创新笃行开新篇

  

      在清华园中初识王贵怀老师的场景仿佛昨日,历历在目。当时研二的我,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举办的第二节脑(脊髓)血管病星火论坛,王老师在大会上展示了一例位于生命禁区脑干的血管畸形手术,初次见面我就被如此场面深深震撼。虽然在会场看的只是手术转播,并没有亲临手术室,但病人在术中出现多次呼吸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形,让在会场下的我不禁始终攥紧双手。最后手术圆满成功,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师从王老师,王老师也成为我临床医学生涯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成为王老师的博士生后,才发现当时大会上高难度的病例展示只是王老师从医生涯中的冰山一角。在跟随王老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日益感受到老师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人形容神经外科医生是刀尖上的舞者,手术刀游走在神经和血管周围,一个极其微小的动作失误就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在脊柱脊髓肿瘤方面,王老师毫无疑问是技艺高超的舞者。

  王老师在2021年切除的35cm脊髓肿瘤是脊髓肿瘤切除长度的世界之最。脊髓是神经中枢,这个长达35cm的肿瘤,上至延髓,向下一直到胸髓,这里一度被称为神外手术的禁区。延髓链接着脑干,是控制心跳呼吸的生命中枢,而要把脊髓中的肿瘤分离出来,在全世界能完成这类手术的医生寥寥无几。1995年我国神经外科的奠基人王忠诚院士曾经切除过22厘米髓内肿瘤,在当时属于世界之最。2004年,师从王忠诚院士的王贵怀老师独立完成26厘米髓内肿瘤切除,打破了王忠诚院士创造的世界纪录,十几年内无人再超越。再次挑战医学极限打破世界纪录的人,还是王老师自己。作为学生,我只能仰望王老师的成就。

  整个手术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但其中的惊险却不亚于攀登珠峰,手术总共历时17个小时,在切除肿瘤最困难的部位时,也是术者精神和体力即将到达极限的阶段,这对王老师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场极限挑战。

  

  术前定位

  

  左图:35cm脊髓肿瘤切除过程。右图:王贵怀主任术后查房

  

  每次门诊,都是一场学习

  每周一和周五上午王老师的门诊,都是我们几个学生重要的学习机会。跟门诊期间所见到的病例,可能是其他时间数年都见不到的。王老师很擅长兼顾病人和学生的感受,遇到典型病例,会转过头细细地为我们讲解,学生听懂了,患者也听懂了。有一次,有个患者的家属是一位骨科大夫,家属明显是有备而来,带来的病例资料比词典都厚,按照提前记录好的问题一条一条跟王老师咨询,老师也一条条解答,一小时后患者和家属才满意离去。

  王老师不仅耐心,对待病情也非常严谨。在见病人前,需要我们先对病人进行问诊,然后再汇报给王老师。记得有一个病人,我问他哪里不舒服,病人说:“现在没有什么不舒服,都正常。”我便这样跟老师汇报了。后来老师问诊时,病人又介绍了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王老师便严厉批评我们,不能让患者带着走,需要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问题。

  

  王贵怀主任在门诊中为病人讲解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创新

  还记得第一次跟王老师讨论博士课题时,老师的话让我记忆犹新:“作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只做临床资料的回顾研究是不行的。你们需要扎根临床,寻找临床工作中的痛点问题,多探索,多创新。”这句话也指导着我博士期间的科研选择。在我们需要帮助时,王老师一直全力支持我们,帮我们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全力支持与关爱。

  

  左图:王贵怀主任(左二)进行模型准备;右图:王贵怀主任(右二)参与脊髓神经调控帮助患者重拾行走

  师泽如山,微以致远。我眼中的王贵怀老师,他循循善诱、尊重学生,他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是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

  

  教师节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