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信息动态

【人文医疗专题】邓玖征:手机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 邓玖征

  如果从“大哥大”算起,手机进入中国已有30年的历史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不仅仅是 “移动电话”,而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今天,我想说三个临床工作中亲身经历的故事,它们都和手机有关。

  第一个发生在肝胆外科。当时收治一位50岁的女性肝癌患者,因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半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双眼微闭,微微皱着眉头。在询问病情的时候,她显得非常疲惫,但吐字清楚,调理清晰,从现病史、既往史一路说下来,话不多,却都在点子上。最后她说:“我今天太累了,能不能留一个手机号码,等我精神好些,把我之前的病情短信发给你?”虽然手机号属于我的个人隐私,但如果这样多一条沟通的途径,或许成一种“另类查房”,也不错,何况她条理清晰的病史陈述,让我感觉她应该与医学有些渊源,也就欣然同意了。后来了解到,这个病人是一个院内闻名的老患者了,还参与了好几项临床试验,她曾经说,自己的病应该是治不好了,但在她身上做些研究,也许能帮助到将来的患者。后来她治疗很顺利,不久就出院了。每当过年过节的时候,还会收到她发过来的祝福短信。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创伤骨科。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为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再次做肘关节松解手术,术后效果不错,出院前,应他的要求,也给他留了电话。接下来就是一段非常令人崩溃的经历。自从他出院,每隔一两天就会打来电话,总是在早上查房前后最忙碌的时候,咨询的问题从最初的如何锻炼,到后来亲戚朋友的各种不适……初始时,我提醒他,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可以发信息,我有时间时回复。这样平静了几天之后,在凌晨3点多再次接到来电。当时我接起电话的第一个问题是:“先生,您正在国外?”当得知他在老家之后,实在是不堪其扰的我,只好把他的电话加到黑名单。所幸这已经是术后3个多月的时间,他的肘关节功能已经基本恢复,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从那以后,我也总结经验,对于不熟悉的病人,留一个qq号码和邮箱,保持联系,避免骚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还是第一位女病人。那是第一次接诊她之后两年多的一天晚上,大概8点多,我第一次接到她打来的电话,之前都是短信,我意识到这个电话可能是个坏消息。“邓医生,我又住院了,这次可能挺不过去了。”虽有预感,听到了还是有些为她难过,说了些安慰的话,鼓励她好好治病。她顿了一下,说道:“请你帮个忙,问问要捐献的话应该怎么办?”我一口答应,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鼓励她,“谢谢您。”她轻轻地说了一声之后挂断电话。第二天帮她找到北京市能够接受遗体捐赠的机构电话,并查明相关政策,给她编成短信发回去。收到一条感谢的信息之后,她的名字再也没有在我的手机上闪亮过。

  三个故事讲完了。从最初的短信,到后来的电话,以及现在我给患者留微信,我的医疗工作见证了手机的进化,手机也延续了我与患者间的感情,手机对面的那位是患者是人也是朋友,借助手机这个交流工具,寻医治病的人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查房的医生、化验单上的数字、影像和手术器械,还有我在手机这边的接听和回复。如此,手机成为了一个医疗助手,让医疗有了沟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