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
这春意暖暖,玉兰花开之季,青年迸发出激情,护士展示着风采,青年护士则是激情与风采兼备,美貌与智慧并存的白衣天使。
当我还在校园里,便已神往新模式下的医院,在我入职那天,开始接受长庚模式清华传统的熏陶,那时候清华是莘莘学子的象牙塔,长庚是摒弃传统医院弊端的医疗天堂,清华长庚则是象牙塔里的医疗天堂,于是我憧憬着在这样一片沃土上挥洒青春与热血。那年的金秋,我满怀热情的收拾好行囊,挥别刚刚启用的3号楼,回望还裹着军绿色围布的2号楼,奔赴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厦门长庚医院。
起点·起航
敞亮的门诊大厅,温柔的导诊护士,温馨的病房设置,是我对厦门长庚的第一印象。岗前培训时严格的理论和操作考试,外加每天的晨跑和听写英语单词,紧张的一个月让我又爱又恨。随后的科室培训,带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让我拥有了新的名称--呼吸治疗师。它起源于美国,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遍布在各个医疗机构和社区、家庭、医疗器械公司,而在我国这一行业仅刚开始起步——20年前邵逸夫医院按照美国模式率先成立呼吸治疗科;17年前开办呼吸治疗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但似乎现状并没有那么明朗,厦门的呼吸治疗科,十几个人的编制,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左手提着药箱,右手拿着雾化器,奔走于全院各个病区,指导着患者如何吞云吐雾。可这样简单的操作何以催生一个新兴的职业?直到当我看见抢救时为建立生命通道冲在最前边的RT,当我看见治疗时耐心细致的给予患者专业指导的RT,当我看见查房时与大夫深入探讨呼吸治疗策略的RT,逐渐体会到它存在的意义。厦门长庚的呼吸治疗科利用仅仅五年的时间发展成国内独有的一支特色团队,在院内广受好评。在短暂的半年里,有时会因没学到更多的专科知识而感到遗憾,偶尔会因没体会到所谓的“医疗天堂”而感到失落,更多的还是被人性化的长庚精神所感动,这一站是奋斗的起点,我的小船从这里起航。
成长·风浪
回京后,进入协和医院接受重症护理的培训,“天使天使天天擦屎”的生活让我有些压抑,频繁的翻身吸痰擦大便,刚刚学到的专业知识派不上用场了,刚刚体验到的RT存在感也悄然消失,伴随着无专科认证无行业规范无大众知晓度的“三无”境况,前方的路布满荆棘;同时,2号楼的绿围布虽然拆除,但似乎还是毛坯,墙面依旧水泥色,院里也迟迟没有敲定呼吸治疗科的空间,而想想我们日夜在外、寒冬酷暑、与朝阳赛跑与月亮同行的培训生活似乎更加辛酸,内心的彷徨仿佛海面上浪花,我这艘小船动荡、摇曳。突然有一天,看见夕阳下的主体楼已经被装饰一新,看见夜幕下的建筑里灯火通明,工人们在日夜兼程,距离开院越来越近了,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可我还在原地踌躇。于是我重燃梦想的激情,继续奋斗。
扬帆·远航
如果说每一次花开,都是梦想张开了朦胧的眼睛;每一次花落,都是现实收获了飞翔的翅膀,那么成长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花开花落的过程。在朝阳医院呼吸监护室,让我见识了很多呼吸系统疑难杂症,也亲身体验了很多因为呼吸治疗师对患者精心的气道管理而成功脱离呼吸机康复出院奇迹.病人是丰富的资源,能从床旁获得宝贵的经验,我在这浩瀚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着知识,等待着开业那一天尽情杨帆。
转眼入职已经两年了,作为在外培训人员,我们漂泊的心回到港湾才能安定,澎湃的激情有了依托才敢释放,激昂的青春有了方向才能挥洒。看着医院一天天的改变,仿佛孕育着的崭新生命,总是焦急地盼着它呱呱坠地,又仿佛自己的母亲,慈祥安静的哺育我们成长。
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风和日丽,在这里我们点燃青春,谱写华章,博采众长,我们清华长庚人有亘古不变的赤忱之心,同仁们,为了我们美丽的医院,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加油吧,让青春绽放!
Copyright © 2014-2016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北京市昌平区立汤路168号 邮 编:102218
网 址:www.btch.edu.cn 电 话:010-56118899 传真:010-56118500
技术支持:信息管理处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00212号
友情链接:
京ICP备15031026号-1
京卫计网审【2015】第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