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pp.lifetimes.cn/share/article/4M0MRKrXYPj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 王克霞□社会服务部副部长 张 蕾 □医务社工 秦佳琦
本报记者 钟财芬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非医护人员,却跟着查房;虽不能开处方,却可以为患者排忧解痛。他们就是医务社工,一个在医疗体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为扩大医务社工覆盖面,2月6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4~2025年度北京医务社工多元培育服务项目遴选结果,有75个项目入围。这是2020年以来,北京推出的第四批医务社工培育项目。3月18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社会工作日,记者来到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简称“清华长庚医院”),体验了医务社工的一天。
医院里的“摆渡人”
秦佳琦是清华长庚医院的一名医务社工,曾在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就投身社工行业,至今已经11年。在清华长庚医院,1000张床位只有5名专职医务社工,秦佳琦一人就要负责300多张床位,涉及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她每天的工作从查房开始,通过与医生、护士一起巡查病房,筛选出需要在社会心理层面重点干预的对象。查房结束后,她通常要迅速投入个案干预工作,组织病友团体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上午10点左右,是例行的重点患者巡视时间。记者随秦佳琦来到神经外科病房,见到了她的一位干预对象——11岁的脊柱侧弯患儿晓光(化名)。晓光做完脊柱矫形手术已经满6天,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了过渡病房,但身上还插着许多管子,显得有些虚弱。秦佳琦向病房护士了解完晓光的基本身体情况后,轻轻走到他床边,微笑着说“我们晓光是钢铁侠,真的很勇敢”,又拿出手机,给他看自己养的小狗。之前晓光提过想念云南老家的小狗,秦佳琦便一直记在心里,每次来都和晓光分享养狗趣事。晓光向她倾诉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上学,秦佳琦便鼓励他:“你前天拔了气管,昨天撤了呼吸机,一天一个进步,很快就可以回学校找小伙伴了。”
为了避免术后感染,神经外科过渡病房只允许家属每天下午3点探视。晓光的父母守在病房外,身边放着行李箱和脸盆,一见到秦佳琦,就拉着她的手问起申请救助的进展。原来,医保报销后,晓光一家还需要支付1万多元,目前秦佳琦在帮他们申请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基金和社会上的慈善救助项目。接着,秦佳琦讲起晓光的恢复情况,临走前还反复叮嘱晓光妈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多去院区小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秦佳琦告诉记者,晓光妈妈面临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主治医生发现后告诉了社服部。“医生在前方全力救治患者,我们就在后方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慰藉和社会资源支持。”她说自己的工作就像医患间的“摆渡人”,负责解救困于“苦海”的患者和家属,并将其送往希望的彼岸。
社会认知不足,覆盖范围有限
“像秦佳琦一样的医务社工,正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介绍,医务社工是医疗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从心理和社会层面帮助患者及其家庭应对自身处境,服务内容涵盖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家庭关系协调、经济救助资源链接、医患沟通等,由具有社工或心理、法律、临床、护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通常要求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清华长庚医院2014年开业伊始就成立了社会服务部,是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王克霞表示,医务社工是医患关系的润滑剂,能及早干预患病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是志愿服务的组织者,负责组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有序参与健康医疗服务;还是患者经济问题的解决者,让医患能专注于治病,无需担忧支付能力;更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同行者,可以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但目前,社会对医务社工的认知极为有限。清华长庚医院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张蕾介绍,很多人将医务社工与志愿者、护工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医务社工的社会认同感低,提供服务时常感受到“寒意”。甚至不少医院内部工作人员也没有认识到医务社工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医务社工要不断向医患及相关社会支持网络解释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此外,虽然医务社工的工作性质与医护团队很像,但大部分医院把他们当作行政人员管理,待遇上也面临尴尬局面。其工作繁杂琐碎,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但薪酬体系、晋升机制却缺乏统一标准。
医务社工的推广任重道远。以北京为例,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在“十四五”末实现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机构的全覆盖。政府不仅连续多年选拔、扶植、宣传培育项目,还协同社会力量推进相关培训、举办品牌项目案例大赛等,在推广医务社工上发挥了首都引领效应。然而目前,全市专职医务社工数量不足400人,与约10万张公立医院床位的实际需求相比,人员配置差距显著,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每1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的水平。
多方合力促发展
王克霞认为,人民群众对健康医疗服务有了全新需求与期待,这意味着医院不能局限于提供医疗服务,还要确保服务更加全面、连续、有温度。而在疾病带来的复杂社会情境中,医务社工成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推动医务社工发展是必然选择,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政府主导,强化资源支持。各级政府需高度重视医务社工发展,例如由中央社会工作部统领全国社会工作,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卫健委将医务社工列为重点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分配,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与社会氛围。
医院引领,融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医院党委在医务社工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院内医护培训、推广医护社工联合查房等方式,提升医护和患者对医务社工认知度,确保医护能及时将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属转介给医务社工,形成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支持体系。
人才护航,完善培养机制。注重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完善薪酬保障制度。同时将医务社工体系建设纳入医院考核评审,激励院方重视,推动规范化发展。
社会协同,构建支持网络。在医务社工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支持未完全到位的当下,社会力量的参与尤为重要。慈善组织、企业等应主动担当,通过提供资金、工具等资源,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医务社工工作的良好氛围。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