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生命时报刊登我院路桂军科普:治痛,更需知痛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成语叫“无关痛痒”,在所有恶性刺激中,第一难以忍受的是疼痛,第二是瘙痒。所以大家都清楚,如果出现“痛痒”,一定会寝食难安。我是一个疼痛科的专科医生,多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要想止住疼痛,首先要了解疼痛。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麻醉科工作。1989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规定,将麻醉科定为一级临床,也把“疼痛”纳入了它的专业领域。当时全国各地的麻醉科都在独立建科,我是个小大夫,少不更事,但有股“初生牛犊”的决心。我给院长写了一封信说:“科主任这个位置,只有我最合适。”没想到院长真的把这个位置给了我。
当了科主任之后,我开始考虑科室如何发展,明确地想到,麻醉科应该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和疼痛治疗,从此便开始了疼痛科的建设。在科室建设的同时,我发现疼痛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候它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比如冠心病或胸膜炎会胸痛、高血压会头痛、阑尾炎会腹痛;有时候它又是单独的疾病,比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在过去的观念中,人们通常认为得病就要看病,治病就要求根,只要病好了,疼自然就好了。止痛反倒是一种苟且的做法,甚至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化验检查可以让你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的转归,大家不用担心止痛会影响疾病转归,于是无痛的理念便应运而生。纵观医学学科的发展,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延长生存时间,让人更加长寿;二是提高生活质量,让人少受痛苦,疼痛科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疼痛学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大家经常是漠视疼痛的。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输液时都会和护士说:“你轻点,我怕疼。”护士会怎么说?“疼是肯定的,忍耐一下。”也有很多手术后的病人表达疼痛,医生又怎么说?“这是正常反应。”疼痛真的是肯定的,是正常反应吗?我们一定要在痛苦中体验疾病的康复吗?其实不然。
还有一些肿瘤疼痛患者,我们在为其治疗疼痛时会用到阿片药,就是吗啡。病人会说:“大夫,我得了肿瘤已经很惨了,现在再‘吸上毒’,晚节不保啊。”在人们的头脑中,就觉得吗啡是一个毒品,但临床上由医生正规处方的阿片药,是用来止痛的,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大家不用太过于担心。得病是要除根,但同时也没必要忍受疼痛。
也有一些人,尤其是男性患者,认为疼痛可以挑战毅力,忍痛是一种美德。病房如果有两个同样的病人做了手术,一个态度特别刚硬、坚决,豆大的汗珠往下流也从来不喊疼;而另一个则总是呲哇乱叫,频繁地叫医生。这时我们就会说后者太矫情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在疼痛病房工作,曾经召集我们的所有疼痛患者做了一次圆桌讨论,讨论的话题就是“忍痛是一种美德”。有的患者说看到这句话就气得牙根痒痒,他说:“忍痛是对疾病的纵容和对医疗技术差的迁就,忍了疼痛毁了生活。”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的母亲是一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去年因为年迈出现了胸椎压缩骨折。做了椎体成形术以后,形状基本恢复了,但可能是手术外伤压迫了神经,老人家一直有肋间神经痛,反复疼痛。每次查房的时候,她就说疼啊疼,“晚上睡不好觉”。说的时间长了,我们的医生可能听太多了,有一天一位医生对她说:“老人家,您和江姐几乎是同一年代的。您想想江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忍受身心痛苦,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大义,垂世不朽,大家都还缅怀她。”老专家听了以后默不作声,从此不再说疼痛。
当天她的女儿就找到我,“你们大夫怎么回事?疼止不了,还让我的妈妈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不自信,甚至说自己对不起党和国家的培养,辜负了人民的期望,这一生都活得没有什么价值。”
通过这些案例,我就觉得,忍痛不该是我们的信仰,要求忍痛是一种软暴力。早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把疼痛列为了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除了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疼痛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无痛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治疗疼痛,要科技加人文。在医学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人文没有科技是蒙昧的,没有人文只有科技是有风险的。”那什么是人文呢?中国医师协会原会长张雁灵曾明确说过:“镇痛就是人文,没有镇痛就是没有人文,如果连疼痛都止不住,你怎么体谅患者,怎么换位思考呢?”因此,我们不光要靠科技手段去从生理上止痛,也要在人文层面充分体谅患者的痛苦所在。▲

企业微信截图_202503251513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