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59.2万例、死亡28.4万例,相当于每3分钟就有2人确诊、1人离世;且30~49岁病例占比已由2000年的5.9%升至12.7%,提前趋势明显。便血作为最常被误当“痔疮”的报警症状,从首次出血到确诊平均延误8.6个月,导致64.7%患者一发现即III-IV期。Ⅰ期5年生存率93.8%,Ⅳ期仅14.2%,每延误4周生存率下降5.8%。
2025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协同救护 应急有方”主题,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理部护士长李硕、护士吴璇走进天通苑北二区西社区,用30分钟“拉家常”式课程为50余位居民拆解“便血那些关键事儿”: 鲜血浮于粪便表面,往往提示肛门或直肠下段的小毛病;暗红色血与大便混在一起,要当心结肠里长了东西;若排出黑亮发臭的“柏油样”便,多是胃或十二指肠在出血。一旦再带上黏液脓液、排便节律忽干忽稀,或体重莫名其妙往下掉,就更得警惕恶性肿瘤发来的“黄牌警告”。特别是45岁以上,有家族史、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必须把“第一次结肠镜”写进待办清单。便血不是“羞于启齿”的小尴尬,而是身体写给我们的一封加急信。

事实证明,当专业医疗知识化作“民生干货”,当公众能把“颜色”读成“地图”,提高健康素养,就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科普月只有25天,健康守护却需365天——让我们把“看见便血就行动”写进日常,把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落实到每一条不再失血的肠道。
图文供稿:李硕
稿:刘淑珍、吕茵茵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