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有一支独特的团队——转介护理师团队。他们始终专注于患者的“住院-出院-居家”全周期需求,全面负责全院的出院准备工作。在患者住院期间,他们提供整合性照护,协助患者和家属掌握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技巧。此外,团队还会进行综合评估,联系医联体机构、疗养中心及对接家庭,制定中长期照护计划。对于复杂案例,他们还提供上门治疗、康复与护理服务,并为有需要的患者开通绿色入院通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高凤莉副院长常言:“这支团队以专业与温情,在病床与家门之间搭建了一座温馨的桥梁。”自2020年从全科、老年科试点起步,如今其服务已覆盖全院所有普通住院病房,使得“无缝照护”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成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一、精准分层:照见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在这里,照护从来不是流水线的作业,而是一场以心换心的相遇。
初见71岁的刘大爷时,这位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处十年的老人,让家人对着尿袋里的异常慌了神。转介护理师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医嘱交代,而是蹲下身来,让自己的视线与尿袋平齐。这个细微的动作,让原本焦虑的家属瞬间红了眼眶。“多喝水好比疏通管道,每日清洁就像擦拭水龙头”,朴实的比喻里,是将专业化作温情的智慧。
更令人动容的是87岁的蔡爷爷。面对慢阻肺合并认知障碍的老人,转介护理师选择了等待。她耐心地等待着爷爷慢慢搜寻记忆:“大概三周前住院时插的”。这份等待,是对生命尊严最深的敬意——即使记忆模糊,每个灵魂依然值得被倾听、被尊重。

二、专业护航:在危急时刻握紧的双手
专业,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危急关头那份沉着的担当。
“大爷从下午睡到现在叫不醒”——视频那头,王姐的哭声里满是绝望。转介护理师的声音却异常沉稳:“按眼眶下面、捏胸骨”。她紧盯着屏幕里那双微微发抖的手,仿佛要通过镜头将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两分钟,短暂却漫长,直到大爷缓缓睁开眼睛,所有人才发现手心都已汗湿。
这一刻,专业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连接两个生命的温暖纽带。王姐那句“有你在,我心里就有底”,是对这份守护最珍贵的肯定。

三、全周期闭环:守护从不落幕
转介护理的服务,从不是出院即结束的告别,而是一份跨越医院围墙的长久陪伴。
在蔡奶奶那个小小的记录本上,工整的字迹不仅记录着血压、血氧的数据,还有一行让人泪目的笔记:“今日比昨天多记起两句”。这看似不起眼的记录,却是照护最动人的地方——不仅要治愈身体的病痛,更要守护那些细碎的生活印记,守护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与希望。

四、资源整合:让温暖不断传递
在构建完善服务网络的同时,转介护理师们更将温暖不断传递。他们积极参与新华网、北京城市广播的科普活动,向更多家庭传递“尿管护理”“居家急救”等知识;凭借优质服务,先后斩获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百强案例及优秀案例、中国康复医学会居家康复护理案例二等奖等荣誉,还受邀在ICN(国际护士会)、GSA(美国老年学会)等国际平台分享经验,让“清华长庚转介模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年均收案量2000例、转介量1000例、患者满意度100%。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温暖瞬间——刘大爷虽已记不清事,却总在听到护理师名字时,颤巍巍地抬起手;蔡爷爷常忘事,却在拔管成功后,咧开嘴笑得像个孩子;王姐每次都会提前备好温热的蜂蜜水,蔡奶奶则捧出精心泡制的陈皮水相迎……
这些瞬间,让照护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成为了生命与生命之间最温暖的相遇。从医院病房到居民家中,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转介护理师用他们的专业与温度,让每一位患者在从医院回归家庭的路上,不仅走得安全稳妥,更走得充满温暖与尊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