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健康宣教
信息动态

【科普】别让温暖变伤害——“低温烫伤”不容忽视的隐匿危险

病例聚焦  : 艾灸导致的皮肤Ⅲ度烧伤

图片1.png

不久前,外科门诊迎来了一位皮肤烫伤的患者。患者因为腰部疼痛不适,在外院选择了中医艾灸治疗。起初,治疗过程看似一切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感到皮肤灼烧感愈发强烈,甚至疼痛难忍,查看治疗区域的皮肤,结果震惊地发现,原本应该温和治疗的部位已经变得异常发红,甚至出现了明显的烫伤痕迹。来院后,经过医生诊断,确认患处是由低温烧伤导致的皮肤Ⅲ度烧伤。这一诊断结果让患者既惊讶又懊悔,他没想到原本以为温和的艾灸治疗竟然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

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又称为低热烫伤或慢性烫伤,是指当皮肤长时间接触温度在 44 - 50℃左右的热源,造成皮肤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烫伤伤害。低温烫伤这种伤害就好似“温水煮青蛙效应”一般往往发生得较为隐匿,症状出现较晚,相较于高温烫伤所带来的即时痛觉和显著伤害,低温烫伤因其隐蔽性更强,更易于被人们所忽视。

在低温烫伤案例中,常见热源有:

取暖设备:寒冷天气中,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若温度过高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尤其在睡眠时,易引发低温烫伤。电热毯温度调节不当或折叠导致热量聚集,长时间接触人体同一部位也易造成伤害,老年人和儿童更为敏感。加热坐垫连续使用数小时,如长途驾驶时,司机长时间坐着,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保暖用品:如暖宝宝直接贴皮肤或隔着过薄衣物使用,长时间热量积累亦会烫伤皮肤。

医疗设备如红外线理疗仪、艾灸等,当操作不当,如照射距离近、时间长,因热量持续温累积也会造成皮肤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有哪些症状?

低温烫伤初期,症状往往并不严重,可能仅仅是皮肤轻微红肿、略有发痒,或者出现一些小水疱。不少老年患者因神经反应较为迟缓,甚至都不会感觉到疼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皮肤组织长时间受热,烫伤所致的伤害会逐渐加重,从皮肤表层慢慢向皮下组织深入,严重时可导致皮下组织的深度损伤坏死。由于低温烫伤的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

低温烫伤咋预防?

1、控制热源温度和接触时间:避免使用过热的取暖设备,水温应<50℃;尽量缩短与热源的接触时间,使用时间<30min;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时,应套好电暖宝、热水袋的外套,同时避免长时间持续使用。

2、保持适当距离:使用取暖器时,应保持与取暖器适当的距离,并经常更换姿势,以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直接接触热源。

3、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取暖设备的安全性,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烫伤。此外,还应定期清洗和消毒取暖设备。

4、注意特殊人群:对于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等感知能力较弱的人群,应特别关注他们的取暖安全,避免发生低温烫伤。

【安全小贴士】:喜欢泡脚和热水浴的朋友们要注意啦!泡脚水温尽量不要超过40℃,泡脚时间 15~30 分钟为宜。测试水温时, 最好是用手肘内侧去试,而不要直接用脚试水温。为高龄老人洗脸、洗脚、擦澡时,一定要控制水温在40℃左右,并根据老年人个体差异调节水温。照护者在给这些特殊人群使用热水时,一定要先测试温度再使用,不可直接用到被照顾者身上。

发生低温烫伤怎么办?

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1、离开热源:首先应立即停止接触热源,避免进一步损伤。

2、冷却处理: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用冷水或冰水对烫伤部位进行冲洗或浸泡,以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同时冷却处理时避免使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冻伤。针对烫伤后导致的水疱应尽量避免弄破,因为水疱是皮肤对烫伤的一种自然反应,能保护下方的受损组织免受感染。尽量不要自行挑破水疱,除非水疱过大或影响日常生活,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使用药物:可涂抹消炎药膏或烫伤膏,以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

4、及时就医:如果烫伤较严重或出现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低温烫伤虽然看似并不严重,但其造成的伤口往往较深,愈合慢,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感染、疤痕等并发症,给人们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大家应提高警惕,真正做到安全取暖,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低温烫伤的发生。


供稿:刘晶钰、石爽、皇甫李娜

审稿:田金翌、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