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252771/5.html?t=175824265793128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严格的无菌操作、标准化的配置流程能够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显著降低临床输液配置环节的风险,对保障全院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注药物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各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在PIVAS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亮点。
科学的建设布局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医院药学部仅执行全肠外营养药品(TPN药品)、细胞毒性药品(化疗药品)的集中配置工作;2022年5月,随着医院二期项目逐步规划,PIVAS迎来正式立项;2023年2月,经院内多部门及多位外院专家的讨论与协助,PIVAS平面设计方案初步确立;2024年4月,PIVAS通过北京市静配质控管理组第一阶段督导评审,正式投入建设;2025年7月,经过各项调试与检测,最终通过了北京市质控管理组第二阶段的督导验收,同月正式启用,承接院内TPN、化疗药品的配置并规划全品种静脉药品配置工作。
医院PIVAS人员主要由行政质控管理方向、医嘱(药品)审核方向、配液操作方向人员构成,按岗位划分进行专业系统性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上岗,并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进行继续教育与考核。其中,配置业务全部由受专业培训的药学人员执行,中心配备副高以上职称药师1名、主管药师6名、药师20余名。 PIVAS对静脉药物混合调配严格的标准操作流程,是药品疗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到药品能否正确体现其预防、治疗和诊断价值的关键。在整体建设及质控方面,当前医院PIVAS有以下特征。
一是严谨的工程建设筹备。在PIVAS筹建期间,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标准建设,各环节均于完成后及时进行复核验收,整体竣工后高标准通过第三方洁净检测,确保静配中心硬件条件扎实、稳定。
二是闭环医嘱流程。构建自医嘱开立—护理确认—药师审核—药品准备—药品配置—成品审核—药品发放—护理接收—药品使用等环节全流程的执行人员及执行时间记录,为临床提供实时流程依据。
三是智慧药学体系。建设智能流水线(自动摆药/贴签/出库)、药品分拣机(按病区/批次分类)、(半)自动桌面配液机器人(精准切割安瓿瓶、无菌化配置)等设备,以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升高危药品(如化疗药)配置安全性。
四是配置双轨质控。人工层面,严格执行“双人双核对”,在配置前进行药品复核,配置后进行成品检查;技术层面,在配置工位安装高清摄像系统,关键操作留存视频备查,支持质控员远程抽检。建立全链条风险预警机制,设立独立质控小组,每日抽检成品的性状/澄明度/酸碱值,定期模拟差错演练(如标签贴附错误追溯);通过信息化系统统计差错类型(如配置超时、破损率),生成风险热力图定向整改。
需要看到的考验
PIVAS严格、标准的操作流程在带来一系列利好效果的同时,也给医疗机构的运行管理带来一些考验。在工作强度层面,医嘱审核、贴签、摆药、混合调配、复核、包装、清洁消毒等工作环节繁杂且时间要求严格,尤其是针对临时医嘱和抢救用药的处置,药师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疲劳易导致操作失误风险增加;药师要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特殊药物性质及配伍禁忌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因此存在短期内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况。
在流程执行与质量控制层面,PIVAS要求药师在生物安全柜和水平层流台中进行无菌操作,任何细微的疏忽,比如手消毒不规范、无菌衣穿戴有误、操作手法不当、环境粒子超标等都可能导致污染,对药师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要求极高;此外,调配细胞毒药物时,对药师自身的防护要求极其严格(穿戴全套防护装备),操作稍有不慎或防护装备失效均存在职业暴露风险。此外,废弃物的处理也需格外谨慎。
在设备与耗材管理层面,生物安全柜/层流台、空调系统、冰箱等设备必须按时完成日常监测、定期维护、性能验证(如高效过滤器检测),稍有疏忽即可能影响成品药质量。无菌注射器、针头、无微粒抹布、消毒剂、防护装备等消耗量大,且多为高值耗材,既要保障供应充足、质量合格,又要控制成本,管理存在难度。
可优化的路径
PIVAS作为现代医院药学服务的核心环节,其价值远不止于“集中配药”,更是提升用药安全、保障治疗效果、促进合理用药的关键枢纽。要突破当前瓶颈、释放PIVAS更大潜力,需从技术革新、收费机制、人才战略、服务延伸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
技术驱动,打造智能化、精益化PIVAS。可将AI深度融入核心流程,通过智能审方系统升级实现更高准确率的自动审方(识别相互作用、剂量异常、禁忌证),减少药师基础工作量,让药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聚焦复杂病例和临床沟通。建立基于药物理化性质大数据的实时配伍稳定性预测模型,为复杂混合方案(如TPN、多药联用)提供即时风险提示与优化建议。在条件成熟区域,探索高重复性、标准化药品(如普通抗生素)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调配,降低人工疲劳风险,提升效率与一致性等。建立PIVAS运营数据库,分析调配差错类型、环节耗时、临床反馈等,精准定位瓶颈,驱动流程再造和资源配置优化。
进行收费机制改革,体现专业服务价值。积极向卫生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论证PIVAS服务的独立价值,争取将审方费、无菌调配服务费、特殊药品处理费等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参考国际经验建立符合国情、体现技术难度和风险的分级定价体系。与医保部门协商,探索将PIVAS在减少用药错误、降低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日、节约总体医疗成本方面产生的效益,部分转化为对药学部门的激励性支付。在医院内部管理层面,建立更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将PIVAS运行成本更合理地反映在科室成本中,避免药学部门独自承担经济压力。
拓展服务边界,发挥PIVAS保障用药安全更大价值。探索服务对象延伸。为日间化疗中心、门诊输液中心提供高标准、同质化的静脉药物调配服务。探索建立区域性PIVAS,或利用技术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审方、用药指导、质量控制支持。深化服务内涵,前置化药学干预,让药师更早介入临床治疗团队,参与复杂病例的用药方案制定,提供个体化给药建议。与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紧密合作,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静脉用药方案。力争让PIVAS成为医院感染控制与合理用药的关键环节。(本报记者 谢文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