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健康报》报道我院多科室联合为肺“发霉”患者重建呼吸生命线

新闻链接:《健康报》(2025年05月07日 第 8 版)

发布时间:2025-5-7

作者:朱伟鹏 韩冬野


河北省的唐女士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看似普通的咳嗽,竟让她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4个月前,患者因咳嗽、胸闷,在当地医院进行了10天的抗感染治疗,但症状反而加重了。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被紧急送到当地市级医院就诊,接受气管插管后被送进ICU。CT扫描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患者右肺被大片白色阴影笼罩。气管镜检查发现,患者右主支气管被“毛霉菌团”完全堵住——这意味着,她的肺正在“发霉长毛”,罹患肺毛霉菌病。

毛霉菌,这种常出现在腐食、土壤中的真菌,靠分解有机物为生。健康人吸入后大多能自行清除,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肺脏则有可能感染毛霉菌,引发疾病。唐女士患有糖尿病,这成了“致命缺口”: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导致免疫力“崩塌”,让毛霉菌在肺里疯狂繁殖,“啃食”支气管、血管,甚至可能造成肺坏死和大咯血等严重后果。相关数据显示,肺毛霉菌病死亡率高达40%~80%。像唐女士这类被毛霉菌侵犯主气道的患者,存活希望非常渺茫。

唐女士慕名转诊至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向东寻求帮助。复查气管镜显示,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了,毛霉菌已侵犯连接左右肺的“交通枢纽”——隆突,患者右主支气管完全堵塞,随时有大咯血,甚至窒息死亡的风险。

在呼吸的“咽喉要道”动刀

牟向东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讨论,决定由胸腔外科副主任陈东红带领团队尽快为患者手术,切除病变的右全肺及右主支气管,并重建隆突。此类手术操作难度高,医生需在直径仅约2厘米的气管与左主支气管间完成精准吻合以重建呼吸道,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呼吸通路断裂。

在麻醉科的支持保障下,陈东红团队历时6小时将病灶完整切除,并成功将气管与左主支气管吻合,重新“接活”气管通路。术中发现,患者右肺大部分已实变,布满发霉的空腔,毛霉菌“啃穿”支气管壁,甚至累及了肺门大血管。手术完成当天,患者便脱离了呼吸机,闯过了最危险的一关。

二次手术助患者再闯关

然而,患者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侵袭性真菌感染、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多系统合并感染、贫血、肥胖等,这些不良因素让其康复之路险象环生。

术后第3天,患者发生胸腔感染(脓胸),进而胸壁切口大范围感染溃烂,溃烂直通胸腔。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瘘,这是非常凶险的情况,意味着唯一的呼吸通道有断开风险,患者随时可能窒息。

经过多学科讨论,牟向东团队紧急在支气管镜下置入支架成功封堵瘘口,胸腔外科团队同期进行脓胸廓清和切口清创。在这场“二次战役”中,医生跨科组团作战,像“管道工”一样,既要修补漏气的气管,又要清除胸腔内的“泥潭”。“二次战役”取得胜利,在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患者又经历了系统性抗感染治疗、胸腔冲洗引流控制感染、多次清创换药促进切口愈合、气管镜吸痰保证呼吸通路顺畅……医护团队严密监测、控制其血糖防止免疫力“掉线”,提供营养支持避免过度消耗。最终,患者胸壁切口完全愈合,血糖得到较好控制,气管漏口也成功愈合,呼吸生命线终于通畅了。    据介绍,肺毛霉菌感染较为罕见,治疗极为困难。治疗肺毛霉菌病,除了控制基础疾病及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外,积极的局部治疗也非常重要,包括支气管镜介入+灌注及手术切除病肺。针对肺毛霉菌病的治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形成了内外科联合治疗的模式,以系统性抗真菌药物治疗为基础,同时配合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为患者保驾护航,重建呼吸生命线。

屏幕截图_8-5-2025_9358_jkbshare.183read.c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