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健康报刊登我院科普:攻克“肠卒中” 精准诊疗是关键

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5919286/5.html


当下,脑卒中逐渐被人们熟悉,然而“肠卒中”,即急性肠系膜缺血,却鲜为人知。这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凶险程度极高的腹部急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引起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塞、血栓形成等因素致使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流受阻,进而引发急性肠道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包括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动脉夹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等。     

急性肠系膜缺血极易引发广泛肠坏死,若肠道血液供应不能及时恢复,患者预后极差,生命危在旦夕,此类患者多为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人。早期识别与诊断的延误,常常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是危及患者肠道及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患者往往需被大面积切除小肠,即便保住性命,也可能患上短肠综合征,不得不长期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     

近年来,介入技术蓬勃发展,其微创优势促使众多外科医生将介入治疗列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一线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创伤相对较小,患者总体预后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不过也存在弊端。若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合并肠道缺血坏死,单纯的腔内治疗难以应对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复杂状况;若在肠道坏死后实施腔内治疗,恢复血运时引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会进一步损害肠壁,甚至导致穿孔、广泛腹膜炎、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那么,临床医生究竟该如何选择手术方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术前精准判断患者肠道血运状况。若肠道尚未出现坏死、穿孔等问题,腔内治疗是首选方式;若已经发生肠坏死,则应果断采取开腹探查、肠系膜血管切开取栓、肠切除吻合或造口手术等方式。需要强调的是,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早期虽腹痛剧烈,接受腹部查体时腹膜刺激征如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却并不明显,仅依靠查体判断肠管是否坏死,极易贻误病情。    

 为提升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救治成功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由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胃肠外科主任李元新牵头,组建了急性肠系膜缺血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搭建起高效的“肠卒中”绿色通道。团队联合运用微创介入血栓抽吸、取栓、腹腔镜探查与再次探查等先进技术,全力攻克急性肠系膜缺血这一危急重症,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经过持续优化流程,目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建立了完备的“肠卒中”绿色通道,从确诊疾病到急诊手术,团队可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过程中,胃肠外科能够同步开展微创腹腔镜探查、坏死肠管切除,血管外科则运用尖端设备进行介入取栓治疗,有效减少了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反复转运的情况。笔者带领蒋超、郭爽医师对医院急诊救治的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患者术后30天内全因死亡率为9.7%;77%的患者在术后30天内完全脱离肠外营养;肠系膜动脉重建手术后30天内,血管维持通畅率达82.1%;患者救治成功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国内外刊物发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组建于2014年,当前为医院重点科室。血管外科在主动脉、头颈部血管、内脏血管、四肢血管等多部位血管疾病的开放手术与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血管外科联合胃肠外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组建MDT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团队可为“肠卒中”等各类血管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

a8e70085-7d64-46e7-8621-7ff88c1b6e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