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动态 - 媒体报道
信息动态

眼科副主任医师王亚星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高度近视人群筛查青光眼应提前至40岁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5042acc98a174e759a0c82220d2798f2


“以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多集中在四五十岁以后,现在,三十几岁甚至不到30岁的青光眼患者越来越多。”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北京市视觉科学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亚星表示,这些年轻患者的青光眼几乎都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她呼吁,高度近视人群的青光眼筛查应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即从40岁开始进行。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亚星为患者做检查。医院供图

王亚星团队曾开展一项历时10年的纵向追踪研究,覆盖数千名受试者。。通过持续监测眼轴长度、眼压、视神经形态及视野变化,研究团队基于循证数据证实:高度近视是青光眼的独立且显著的危险因素,即便排除年龄、家族史等其他影响,高度近视人群罹患青光眼的风险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近期,结合全球近视流行趋势,王亚星团队又开展了全球青光眼趋势研究。结果显示,40岁以下发病的早发型青光眼正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这一发现为临床上将高度近视人群纳入青光眼高危筛查体系、提前筛查年龄节点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

王亚星解释,高度近视之所以更易发生青光眼,核心原因在于眼球结构的病理性改变。高度近视(通常指近视超过600度)本质上是眼轴过长,眼球前后径超出正常范围后,会像“拉橡皮筋”一样持续牵扯眼球壁。这种牵拉使得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关键部位——视神经盘——发生变形,导致支撑视神经纤维的结构变得脆弱,眼压耐受度下降。即使眼压处于正常范围,也可能损伤脆弱的视神经。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许多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不高(小于21毫米汞柱),但由于视神经结构异常脆弱,仍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等典型青光眼症状。此类青光眼在高度近视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更容易因“眼压正常”而被漏诊。

青光眼被称为“沉默的视力杀手”。尤其是高度近视相关的青光眼,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既不疼,也不影响正前方视力,只会悄然缩小周边视野。等患者察觉异常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王亚星提醒,高度近视人群不应仅依赖定期验光配镜,因为验光仅能矫正屈光问题,无法发现视神经损害。

她建议,高度近视人群应将眼底筛查纳入常规眼科检查,最好每年拍摄一次眼底照片。通过专业观察视神经乳头的形态和颜色变化,可实现青光眼的早发现、早干预、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