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生命时报》1891期 19版
发布时间:2025-4-25
作者:赵桉熠 冀召帅
“医生,我高血压好几年了,最近总起夜,尿不痛快……”诊室里,55 岁的张先生询问。接诊的医生边给他开处方边解释:“ 今天给您开的这种药,既能降压,还能改善排尿。”
许多中老年男性同时面临高血压和前列腺增生的困扰,医生开出的唑嗪类药物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多面手”。高血压的根源之一是血管过度收缩。人体血管就像一条条弹性管道,血液在其中流动,当血管壁上的平滑肌收缩时,血管就会变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大,血压也就升高了。而唑嗪类药物(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可以通过选择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的α1 受体,继而扩张血管,让血管“松口气”,血压随之下降。这种机制不仅起效快,还能避免传统降压药导致的咳嗽、水肿等副作用,对血糖、血脂的代谢影响也很小,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的患者。
最初唑嗪类仅用于降压,但临床医生发现服用者排尿困难的症状也改善了,这才揭开它对前列腺的“缩腺”作用。男性前列腺包绕尿道,一旦增生就像门框变窄,导致尿频、尿急、尿不尽。唑嗪类能同时作用于前列腺和膀胱颈的α1 受体,让这些部位的平滑肌放松,相当于把“变窄的门框”撑开,排尿自然顺畅。临床数据显示,用药后患者夜尿次数平均减少2~3 次,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使用噻嗪类药物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起始剂量要“小步慢走”。首次服用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 首剂效应”。建议从半片(如特拉唑嗪1 毫克)开始,睡前服用,既能减少不适,又能利用夜间血压自然下降的规律增强用药安全性。
2.警惕“站起来眼前一黑”。唑嗪类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起时头晕现象),因此,患者服药后变换姿势要缓慢,如早晨起床可以先坐30 秒再站立。若频繁头晕,需及时就诊调整剂量。
3. 定期复查很重要。服药患者应每3 个月检查血压、前列腺症状的改善情况;建议每年评估肝肾功能;若出现脚踝水肿或心悸,可能提示需要联合其他降压药。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有严重心脏病或心衰的患者、低血压或容易晕厥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西地那非等PDE5抑制剂患者应当慎用该药;唑嗪类药物在手术前需停用。如果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更换药物。▲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