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命的价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坚守;医学的精神,在于细致入微的关怀与追求。今年,宣传中心推出“点滴”新闻专题,聚焦医院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努力、每一次挑战、每一步精进、每一次感动……在这里,“点滴”不仅是一个量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写照——它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彰显着专业精进的高度,传递着生命至上的信念。
从一滴水珠折射阳光,从一个瞬间见证永恒。“点滴”新闻专题将通过记录医院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展现我们每一位员工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正是推动医院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始于细节、成于专注,共勉!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1月4日电(文字:周汐遥 沈伊豪 图片提供:沈伊豪)近日,北京的八旬退伍军人童老先生,完成了一件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事:他身姿挺拔地走进医院,亲手将一面锦旗和一封长信,送到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坚持、信任与专业康复的故事。

时间回到2023年初,童老先生在感染新冠重症后,经历了一个月的ICU抢救。虽然命保住了,但留下了部分肺间质纤维化,且身体大不如从前。出院后,这位要强的老人不愿麻烦家人,坚持自己锻炼,每天走上七八千步,风雨无阻地走了年复一年,可每一步都始终伴随着“腿发软、头重脚轻”的感觉,康复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让他和家人既焦虑又无助。
转机出现在一次社区就诊,童老先生在海淀区东升镇社区遇到了在此坐诊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张兆国主任医师。听完老人的锻炼习惯,张兆国没有为老人的毅力点赞,而是直指问题核心:“大爷,您这个年纪,长期大量走路对膝关节负担太重了。您现在需要的不是‘蛮走’,而是针对心肺和肌肉力量的科学康复。”
这番话让童老先生茅塞顿开。张兆国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给老人信心:“在医院三个月个性化康复训练,配合在家增加营养,身体一定会有明显改善。”经过心脏康复中心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心脏康复中心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为期35次的康复计划。
童老先生在老伴的陪伴下,每周三次,单程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未缺席一次运动训练。在心脏康复中心,患者在训练时,实时监测的心电图、血氧和血压数据,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守护着他的安全;康复师则在一旁耐心地纠正他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确保训练既有效又不过量。在这里,童老先生不仅是在锻炼,更是在学习。他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法。
三个月后,当张兆国再次为他评估时,结果显示:他的心肺功能提升了15%,步行速度提高了28%,达到预期康复目标。“现在感觉体力好多了,走路也稳了,以前那种发飘、没劲儿的感觉终于没了!”童老先生笑着说。他不仅恢复了体力,更收获了可以长期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

在写给医院的感谢信中,这位老军人写到,他以一个最庄重的军礼,向帮助他重拾健康的团队,表达内心最深的敬意。一面锦旗,一封信,承载的是一位患者最真挚的感谢。它不仅是童老先生个人康复的见证,也映照出医疗中“以患者为中心”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用专业和关怀,帮助人们找回生活的力量与信心。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APP
快速挂号